本文目录一览: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有哪些
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引领旅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动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为旅游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规划》中提出了四个维度的发展目标: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同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这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落实“十三五”目标的重要推手,今后国家将加大旅游领域的投资和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市场配置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实际数
2020年规划数
年均增速(%)
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40
64
9.86
入境旅游人数(亿人次)
1.34
1.50
2.28
出境旅游人数(亿人次)
1.17
1.50
5.09
旅游业总收入(万亿元)
4.13
7.00
11.18
旅游投资规模(万亿元)
1.01
2.00
14.65
旅游业综合贡献度(%)
10.8
12.00
-
资料来源:《“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二、细化景区发展规划,注重区域联动,全域旅游时代到来
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到2020年创建500个左右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化空间布局,在传统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之外,强调了成渝、长江中游跨区域旅游城市群的重要地位,中西部的武汉、四川等有望受益。在细化方案中,提出重点培育浙皖闽赣协作区(黄山、杭州)、香格里拉、武陵山地区(恩施、铜仁、张家界)、长白山、北部湾(北部湾、海南)等二十大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同步打造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海南环岛、香格里拉等二十五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山岳旅游(黄山、长白山、张家界、华山)等八大特色旅游目的地。跨区域联动将倒逼交通不断完善,实现景区间的导流及双赢。
三、创新驱动,在线旅游、自驾及汽车营地、邮轮等新兴领域得到高度重视
此次规划中,创新成为关键词,将加大力度扶持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旅游消费支出20%以上,4A级以上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积极推广自驾车旅居车露营旅游新方式,传播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文化品牌,推广精品自驾车线路,到2020年建设2000个营地;制定邮轮旅游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邮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际邮轮访问港建设,扩大国际邮轮入境外国旅游团15天免签政策适用区域,支持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青岛等地开展邮轮旅游。各新兴业态有望在政策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
四、促进旅游业态创新,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规划》明确表示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一方面,政策加码推进旅游业态创新,以点带面促进旅游周边产业的发展。国家近期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等政策,引导并支持新兴旅游业态的具体细分行业,后续有望继续享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新型旅游业态源于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基础上的消费转型升级需求。201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同比增长8.2%。游客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而对出游的自由性、个性化和体验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旅游业态以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基础,能够满足拥有不同消费偏好的消费人群的多元化出游需求。
“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的10个趋势
1、文化旅游跨界融合趋势
文化旅游及其跨界融合是一个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的融合,它不仅包括文旅融合、文旅科技融合,也包括线上线下的融合,即“文化、旅游、科技、互联网平台(旅游营销与旅游电商等)”的深度融合。而且,文化与旅游融合之后的文旅产品,可以以内容为驱动力,具有更强的体验型、互动性,以及更长的产业链。
文化旅游融合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以及挖掘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丰富和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和价值,还将对促进地区文旅产业升级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文旅全产业链发展趋势
文化旅游融合的特点之一,是能够形成更大规模或价值链条更长的全产业链结构。
文化产业(IP作为头部内容)作为内在产业链和旅游产业作为外在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包括从内容到衍生品的开发,形成产业要素更齐全、消费时间更长和更具产业带动性的价值实现的产业链。
全产业链需要文化创意内容具有持续传播价值和衍生品开发空间。文旅企业不再过分依赖票房或者单一的收入,包括旅游经纪公司都需要拓展产业链前端的产品,比如旅游演艺或者文化体验园。
3、全域旅游趋势
全域旅游是国家重点推动的旅游示范工程,也是旅游行业的重要发展机遇。全域旅游的目的在于用时间和空间旅游视角来做旅游拓展,推动旅游消费规模并形成旅游产业的带动性。
虽然全域旅游已做了一段时间,但还没有真正做到位,今后的趋势在于产业价值的挖掘和避免盲目的开发项目:因为全域旅游需要体验性项目,而不仅仅是美丽乡村和花海;全域旅游需要重点项目和大品牌带动,也需要和乡村振兴的政策相匹配,包括与旅游电商相结合,而不是仅仅做全域旅游示范基地的表面文章。
4、文旅技术创新驱动趋势
随着文旅项目进入体验化、室内外阶段,旅游业可以解决旅游景点淡季不淡的问题,包括数字化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含体感技术和装置技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文旅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带来重大影响。而文旅室内化、体验化可以提升文旅体产品的体验性和消费时长,包括家庭消费、夜间消费、研学以及一年全天候的消费,解决产业链形态的收入来源。
今后,预计大批文旅企业将在已有的主要景区景点打造体验式的文化园,建设“内容体验和衍生品开发”为主要特色的文旅综合体,以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开展文旅营销服务并销售旅游商品,也包含技术创新带来的重要产业业态变动。
5、IP提升旅游商品消费趋势
故事IP、形象IP、产品IP和品牌IP作为头部内容,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IP及其衍生品销售可以解决旅游企业实现积累性的增长,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次性现场消费的项目或者依靠每年投资拉动的新增项目。
此外,IP还可以带动那些不收门票的景区创新体验性内容并带动旅游商品(文旅商品)销售, 因为只有IP体验和品牌体验,消费者才会在旅游景区和互联网上持续购买旅游商品、伴手礼、礼品等。
6、文旅产业头部化趋势
对于很多地方而言,旅游正在成为各种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产业带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各地文旅产业正在逐步成为龙头型产业。
当然,作为头部化产业,需要先将旅游项目文创化、IP化和品牌化,然后以IP和品牌带动其他产品包括农产品成为旅游商品,同时通过文创化和品牌化实现附加价值的提升。比如:以红色旅游、文化节和体育为例,其核心价值来自旅游产品的提升和延长产业链。
此外,细分领域比如农业文旅,包括对农业元素的文旅提升,即文旅带动农产品和农民增收,这是普通农业电商不能比拟的。
7、旅游项目轻资产化趋势
旅游项目过度投资、资金沉淀于土地和硬件设施的现象将会扭转。
造成过去几十年旅游重资产化的原因,一个是基于国企保值增值的冲动(比如很多国企都需要买地建房,资产评估之后有很大的增值;所以很多国企资产总额很大,营业收入很少),另外一个是基于对旅游商业模式不熟悉。现在很多文旅企业负责人开始意识到轻资产模式的价值。
旅游项目轻资产化是以突出投资内容体验为主的经营模式,需要减少非消费型产品、体验产品之外的其他重资产投入比重(比如减少非体验类大型游客中心、一般的景观和土地、广场、建筑、路桥设备等等的资金投入),也包括重视资产投资效益回报率的提升,减少沉淀资本,减轻成本负担,提高现金收入和盈利水平等。
8、高质量发展趋势
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诉求。
高质量发展的涵盖面很广,首先要解决内生增长问题,而不是依靠项目投资拉动。其次,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收入的持续性,项目可复制性,在没有增加大量投资的基础上,已有的每个产品都能够带来“长销”的收入。
从2019年开始,各界都已开始重视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包括区域政府和企业都高度关注IP、旅游产品、品牌对于周边行业的带动性,关注文化和旅游融合是否深入,能否持续提升全行业的服务与经营水平,提升旅游商品的附加价值,以及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确保旅游项目和产品的精品化等。
9、双主业融合趋势
随着旅游业与其他行业,比如地产行业的跨界业态的兴起,包括旅游地产、健康地产、体育地产等,已经出现过度地产化和重资产(轻视体验内容和专业内容服务)的弊端。
文旅地产是文旅业态和地产业态的双主业,不应该是以文旅名义做地产,也不应该是地产收入来补贴文旅。从商业模式来看,企业需要实现两个主业并重,也需要两个主业同时赢利。比如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和地产可以一起做,需要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这些领域的专业服务和成熟的商业模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地产的收入及其地产持续补贴这些领域(损耗)。
10、旅游集团文创化趋势
文旅融合的核心是做好文化内容体验,需要精通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各地的旅游集团需要以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来开展文旅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以IP(包括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作为头部内容,以室内文化体验园(文旅与科技融合)作为线下融合场景和线下消费场景。
旅游集团需要对游客进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即需要以IP及新媒体增值服务平台作为“一鱼永吃”和“一鱼多吃”业态、模式的新的载体。
总之,高质量发展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旋律;但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投资拉动模式和重资产经营模式,必须以IP内容、品牌来引领文化旅游打造全产业链,促进全域旅游品质的全面提升。
在国庆假期,在旅游和消费方面出现了哪些趋势?又有哪些新特点?
公园或者是说那些古城了,因为大家都是比较欣赏那里的生态环境的。
红色旅游热情度高涨
在国庆期间,太多人外出旅游,你来我的城市旅游,我来你的城市旅游,在这八天的假期里,很多人都安排得满满的,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节日,众所周知,除了春节,只有国庆节是一年中最长的节日,但春节是回家的日子,所以只有国庆日才是旅行的最佳时间,所以中国国庆期间的消费水平确实很高。2022年,国庆节旅游人数已达到4.22亿,国庆节假日期间可旅游的地方更多。
经济复苏更上一个发展台阶
其中,红色旅游、夜文化活动、住宿酒店等新的旅游方式受到游客的欢迎。从市场反馈数据来看,这些新的黑马项目确实带来了大量收入。由此可见,随着国庆假期的到来,不同方式的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消费的新时尚,也将在疫情下对旅游业带来一波冲击,让旅游从业人员看到春天。此外,全国黄金周期间的机票价格也达到了过去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国内航线的旅客人数超过320万。
微旅游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的旅客人数比上一个中秋节假期增加了约15%。乘客人数急剧增加的原因也是由于机票价格下跌。随着机票价格的下降,乘客们继续探索新的度假需求,短途旅行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在此期间,短途旅行,特别是露营,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新的消费趋势上,国庆节给懒人的家用电器带来了提振。国庆节是消费时间。根据京东的数据,整个黄金周的家庭消费份额已经从详细的场景分割转变为改进的趋势整合。
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粗放经营的路子,靠的是外延广度开发。今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应由设施建设转向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促进旅游结构的优化布局。应遵循立足东部,深入挖潜,逐步开发中西部的方针。具体建议是:
1、进行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制定综合开发规划。对全国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普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分等、分级,为合理地开发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旅游业各部门和专家结合,制定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长期战略规划。同时,制止在风景区进行无计划破坏性建设。
2、积极引导国内旅游。安排和解决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争夺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旺季的矛盾,以合理地开发各种类型旅游资源。
3、加快区域旅游开发,变长线 旅游为长线与区域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经营模式,尽快形成全国通畅的旅游网络,以带动区域经济(尤其是有旅游资源的落后地区)发展。
4、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向深度开发,旅游业向内涵效益型转变,推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具有娱乐性、参与性兼地方特色的专项旅游和节日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回游率,延长停留时间,增加购物比重,扩大旅游收入。西部旅游资源开发,要与交通和经济开发同步,当前急需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建立或扩大航空口岸,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
5、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条件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促进旅游教育,重视旅游高等教育,培训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是提高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保证。
6、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对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增强旅游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增加旅游投入,扩大旅游业的规模。
7、积极开展宗教旅游。该项旅游具有稳定的客源和大量宗教捐款。只要我们在政策、宣传上给予照顾,发展前景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