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是怎样的
这十年来国内旅游市场无论是旅游人次还是旅游收入都呈快速增长态势旅游市场消费能力不高,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都非常景气旅游市场消费能力不高!尤其在人均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投向改变以及人民币内升外贬的催化下旅游市场消费能力不高,出境旅游市场迎来旅游市场消费能力不高了“最好的时代”,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国民出境游的热情与日俱增,更有力地带动了出境游人数快速攀升。
从目的地来看,我国出境游市场处于以短途游为主,向长线出境游转变的阶段,节假日对旅游流量影响也较为明显。
从客源地来看,多集中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今发展趋势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渗透。综合比较,东部是中国出境游客源产出的主要地区,而中部与西部的客源产出能力较弱,出境游还没有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
从消费偏好来看, 目前休闲度假主题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另外,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旅游的市场也不断扩张。
近些年旅游惨淡,旅游适度超前消费该怎么把握好尺度?
适度超前发展战略
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超前”,即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既要超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又要超过国际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以体现一个新兴产业的内在生命力,达到一个外向型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速度。其次是“适度”,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依托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旅游业涉及范围广泛,与其他产业相关性较强,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难以孤军快速奋进。
因此,“超前”和“适度”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超前”和“适度”都是国民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基本要求,都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另外,在今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把握上,还有一个动态协调的问题,既要坚持“超前”,又要把握“适度”。
经济新增长点战略 社会经济发展,就其产品而言,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就其产业结构而言,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受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所制约的。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方式不断转变,消费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动过程中,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量的调整是解决经济结构优化的途径。大力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寻求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新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消费需求就成为宏观决策的重大问题。
在选择和确定新经济增长点时,一般要坚持如下原则:要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要有利于经济增长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需求的潜力大,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产业的关联度高,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国际竞争力强,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五是投入产出比大,投资效益好,有利于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旅游强国战略
由于各国的经济历史状况不同以及旅游资源存在差异,世界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使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人文景观资源。2010年,我国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34亿人次,旅游创汇458.14亿美元,国内旅游达21.0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7%。这说明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的旅游大国,但还远远不是一个旅游强国。因此,旅游强国战略,必然要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增强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提高我们旅游发展的质量。
当前中国旅游业存在什么问题?
当前我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光明日报》等报道称,当前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1、市场定价不规范。买卖双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景点定价随意。
2、服务标准不统一。旅游消费活动链条多,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不明晰、各项活动安排服务标准和责任界限模糊。此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相对滞后。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三)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监管机制不健全
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此外,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中国报告大厅”关于《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景点周围,遍布着各种散发小广告、让游客参加价格低得离谱的旅游团、或者自称是导游可以提供讲解的人。每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时,这些人马上销声匿迹;联合执法行动结束,他们又全回来了。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经连续多年报道北京地区的“非法一日游”现象,北京市也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表示,杭州是全国整顿市场秩序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野导”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想管,可管不到,只能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执法,而这种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旅游监管的职能和手段有限。
2、对旅游监管工作重视不够。
3、旅游监管力量薄弱。
4、旅游监管职能交叉。
疫情过后 未来10年旅游市场的分水岭将逐渐显现
疫情无情人有情, 旅游 行业在行动——刚刚经历且还在其中的疫情将 社会 各行各业的人都牵扯进来,也包括 旅游 人。在危急时刻上至国家,下到个人,都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事业中。其中既有国家政策法规支持,地方行政措施保障,行业协会维系,也有 旅游 各细分行业间的共襄义举,诸如以携程为代表的OTA无责退改签、酒店行业首旅如家、华住物资支援与暖心政策、景区企业集体闭园的大局观、以及众多的交通运输企业的“战时”值守响应、餐饮商业企业的打击囤积居奇、保障物价稳定等积极配合行动。同时,以个体 旅游 人为代表的善举义行也比比皆是。诸如:导游海淘防护口罩后义捐给医院、民宿业主主动提供隔离房间、的哥自发组织的社区采买行动队。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感人事迹,也坚定地相信,在政府、专家、白衣天使、 社会 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阴霾驱散的朗日会很快到来。
大灾后 旅游 行业低谷期的反思——在大灾过后,面临已经变化的市场、早已改变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以及后经济发展高速时期的发展环境,我们是简单地通过市场营销、渠道重建恢复流量(接待人次)与数量(营业额),还是利用当前的低谷反思过去几年 旅游 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反思 旅游 投资、开发、运营中不太成熟、过于激进或已经过时的产品结构与开发、运营方式,进而重塑产品和服务,打造长期的优势产品和优质服务?以上问题显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短期市场反弹 但问题依然存在——供给错配、结构失衡、投资低效
中等收入群体需求变化,短期反弹不能掩盖长期 旅游 发展问题。回望2003年非典对 旅游 行业的影响可知, 旅游 行业报复性反弹的现象在年底和明年初就将凸显。彼时,有效 旅游 供给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黄金周期间尤甚。应对短期市场反弹,行业内历经非典等事件后颇有经验,笔者不再赘述。但是,这不能掩盖 旅游 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供给需求错配、产品结构失衡、低效投资过热等。2020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定义的初级发达国家标准人均13000美元还差3000美元,即正在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门槛。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增多、休闲消费需求会发生诸多变化——休闲需求增多、主题文化艺术需求增多、社交互动需求增多、提高认知持续学习需求增多等。这一方面是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诸多问题——即我国 旅游 产品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错配问题日趋严重,即观光居多,休闲匮乏;硬产品居多,软产品很少;美景很多,文化稀薄等现象。而这一结构性痼疾并没有随着过去五年的 旅游 投资热潮减缓,反而愈发严重。综观前文所述供求、结构、投资三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消费者到底要什么样的产品?
日本经验——产品需要满足真实需求
前车之鉴——罔顾市场需求的项目大多失败。根据日本的发展经验,其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大规模 旅游 项目投资,无外乎几个方向,公寓开发、别墅开发、高尔夫温泉开发等。以日本综合度假区开发计划为例,因日本人均收入增加、国内消费需求增多、平衡贸易黑字、 旅游 及财政政策支持等原因,其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开展了综合度假区项目的开发。这些项目有个共同特点——都伴有地产开发、超大规模、投入巨大、需要巨大客流支撑。项目愿景非常美好,但因为政府或外部企业强植入型产品,忽略了当地消费能力与产品主题吸引力、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等因素,再加上遭遇石油危机、经济泡沫等财政问题、环保问题以及地方冲突问题,最终导致该类项目大多搁置或破产,即便是开业的项目,也因为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和策划、筹备仓促、开发与运营分离等问题,导致后期运营举步维艰。
成功经验——满足需求、依托优势存量资源拓展的项目,反而发展得非常好。这些满足都市中等收入群体休闲需求的产品包括,在中心城市的文化艺术商业设施(札幌)、主题水族馆(大阪)、休闲艺术主题商街(名古屋),在小城市或乡村的利用旧矿坑改造的工业休闲游憩项目(鹿角市尾去泽矿区主题公园),利用当地人文做的民俗村主题区等。
有效 旅游 产品投资较少 市场将用脚投票
低效投资过热,忽视中等收入群体真实休闲需求。反观我国过去几年火爆的 旅游 投资现象,往往是开始高高举起、中途慢慢飘移、最终不知所踪。例如过去几年的特色小镇项目或景区升A工程,在各地政绩要求、企业争取扶持资金、开发房地产需求等动因驱动下,难免出现地方政府牵头组织,联合大企业大干快上的局面。这些项目或者策划缺位主题不清,或者罔顾产业发展实际,或者同质化严重,都没有照顾到本地特色资源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以致最后半途搁置、往往一地鸡毛。但不可否认,大浪淘沙中,也有好项目好产品诞生,诸如真实做产品的陈向宏先生与陈妙林先生及其团队的乌江村.初心涧和开园森泊等产品;诸如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基于在地资源的莫干山 体育 休闲项目等。这可谓:跳进市场的海浪中,方看出谁会游泳(好产品),谁仅仅是有救生圈(政策、资金),或者两者皆无。以往依托银行贷款、政策支持、PPP拿地开发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不管是某些开发商搁置或破产的项目,还是正在营业的免门票主题乐园,亦或是追逐各种网红产品、妄图短暂留住客流的景区,最终都会发现,他们正在被市场抛弃。
长期存量市场挖潜——市场分化 细分市场 决胜未来十年
市场分化,细分赛道将决定未来发展。我们看到,一边是一系列的景区主动摘牌、酒店主动摘星转型,另一边是在城市休闲主题动物园、 体育 研学度假区、亲子农庄、乡村度假村的日趋火爆。这都在说明一个现象,即市场正在分化,正在细分。2019年年末,笔者从各地 旅游 局、传统 旅游 景区、酒店从业者口中听到一个共同的消息:今年 旅游 市场不好。诚然,有经济环境因素,但不能解释同样环境下其他休闲主题景区的收入同比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市场分流,传统项目已经显出颓势。
未来方向——存量资源整合、“+ 旅游 ”的产品融合创新
从资源供给端看:轻重资产平衡,优化存量资产。中国当前存在大量低效运营的存量资产,其改造、提升的空间很大,这与日本同阶段非常相似。日本在经济泡沫后期,市场中有大量的 旅游 开发项目搁置,众多的烂尾或半死不活的 旅游 地产、 旅游 综合体、商业等开发项目。当时日本的后入局者,也是利用资产盘活与新项目激活使其中部分项目逐渐重获活力。鉴于此,我国在经历过前期 旅游 投资过热、细分市场不明确的盲目开发后,后入局者应一面低价收购优良资产,利用资产包分割、公寓管理、商业改造等手段,优化资产、平衡轻重资产比重及投入产出周期,控制资产质量;一面利用产业融合优势,导入文化、艺术、 体育 等其他主题内容,盘活老资产,激活新项目。
从消费需求端看:跨界融合发展,软硬结合开发。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在文化认知、消费偏好、消费门槛上有明显变化,这里既是多元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消费,故此,对应的产品和服务也应当是多元化、专业化的。而目前的产品都是满足大众消费的或综合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没有进行产品和产业细分。例如,基于自然博物教育与亲子休闲度假、虚拟现实与户外 体育 休闲、线上教育与线下亲子活动、传统文化融合研学度假、休闲主题综合体度假区等等方向,都是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细分赛道、细分项目的类型。而根据世界 旅游 理事会的数据, 旅游 行业的1元 旅游 消费,可以激活4.3元周边消费。因此,新兴的休闲 旅游 产品不仅将满足消费需求,还将带动新型的周边投资、建设、服务等等软硬件产业。
作者王笑宇, 旅游 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系世界 旅游 城市联合会(WTCF) 特聘专家, 中国 社会 科学院 旅游 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
责编: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