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旅游消费行为学课程教材建设(论述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KTV免费预定 2023年02月18日 11:09:57 1

本文目录一览: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的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旅游消费行为学课程教材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旅游消费行为学课程教材建设的提高旅游消费行为学课程教材建设,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旅游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旅游消费者日趋成熟,旅游消费行为学课程教材建设他们不仅重视旅游设施,而且越来越重视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旅游企业必须关注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措施,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要求。这迫切要求我们加快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培养相关管理人才。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及其基本规律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然而,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尚缺乏融国际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理论和中国实践特色为一体的本土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者希望通过出版本书,为推动我国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本书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剖析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动机、感知、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信息搜集、决策、购后评价等方面的行为规律,为旅游企业制订营销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旅游管理专业

浙江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不错!!

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0年,是国家旅游局首批投资布点的我国第一个旅游经济本科专业;1987年成立为旅游系;1993年成立了旅游学院;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硕士点。其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学院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电教语音室和各类旅游研究室;同时,学院依靠浙江大学的雄厚基础和综合实力,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锻炼出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

旅游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美国内华达大学等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关系,开展互派师资、交换资料以及科研合作活动,同时在国内也与全国26个省市的旅游部门和饭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根据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学院将集中力量,不断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拓宽专业,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旅游学院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旅游经济硕士研究生,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旅游业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同时为旅游企业和旅游部门提供培训管理咨询、旅游资源评估、规划和开发服务。

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课程设置

学位课(公共课)

硕士英语一外(4) 自然辩证法(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专业课

管理学(2) 管理经济学(2) 旅游业管理研究(2) 管理经济学(2) 管理信息系统(2) 财务管理(3)

选修课

旅游营销管理(2) 人力资源管理(2) 企业战略管理(2) 旅游研究文献(2) 国际饭店业研究(2) 中国饭店业研究(2) 旅行社管理研究(2) 旅游景区管理研究(2) 区域旅游规划研究(2) 中经宏观经济学(2) 消费者行为学(2) 服务营销学(2) 旅游经济研究(2

孙九霞的科研情况

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 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Community 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旅游与族群关系/Tourism and Ethnic Relations

主要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Research Projects

[1]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2] 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粤港澳旅游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

[3] 主持:中山大学“博学工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4] 主持:国家民委“海南三亚民族关系研究”

[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岛型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6]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西南族群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区域文化研究”

[7] 参与:美国LUCE基金“宗族、乡镇企业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

[8]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9] 参与:福特基金“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培训”

[10] 参与:台湾CCK基金“‘汉’的重新思考:广东的族群关系和地缘认同研究”

[11]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人类学与华南田野调查”

[12] 参与:澳门文化司署“澳门族群与省澳文化关系” 主要论著目录/Publications

[1] 孙九霞. 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旅游学刊,2008(9):22-27./Sun Jiuxia.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ap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Tribune, 2008(9):22-27.

[2]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 旅游论坛,2008(1):58-65./ Bao Jigang, Sun Jiuxia.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of Yubeng Village:Means of Particip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mpowerment. Tourism Forum, 2008(1):58-65.

[3] 孙九霞,陈浩.粤港澳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 思想战线,2008(3):129-130./ Sun Jiuxia, Chen Hao. Guangzhou Urban Tourism Growth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Thinking, 2008(3):129-130.

[4] Sun Jiuxia, Bao Jiga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in China: The Case Studies Across Regions.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ian Practice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8. pp23-55.

[5]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3:144-145./ Sun Jiuxi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hina.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8,3:144-145.

[6] 孙九霞.新农村法制建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视角. 广西民族研究,2007,4:179-184./Sun Jiuxia.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View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7,4:179-184.

[7]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11./ Sun Jiuxi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hin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3:144-145.

[8] BAO JIGANG AND SUN JIUXIA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

[9]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

[10]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

[11]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Arcadia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

[12] 陈志钢,孙九霞.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3):206-209./Chen Zhigang, Sun Jiuxia. Analysis of Countryside Tourist Motive Mechanism in the Suburb of a City.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7(3):206-209.

[13] Sun Jiuxia, Bao Jigang.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of Tourism: an Empirical Study of Yunnan and Guangxi.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06,2(1-2):137-145.

[14] Bao Jigang, Sun Jiuxia.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Tourism and Local Communities, 2006.

[15] 孙九霞,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旅游学刊,2006,7:63-68./ Sun Jiuxia, Bao Jigang. From Absence to Distinction: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Tribune, 2006,7:63-68.

[16] 孙九霞. 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思想战线, 2006,5:59-64./ Sun Jiuxia. Land-watch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Tourism: A Study of the Farmer 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al Tourism and its Causes. Thinking, 2006,5:59-64.

[17]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地理学报,2006,4:401-413./ Bao Jigang, Sun Jiuxia.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4:401-413.

[18] 孙九霞. 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40-44./ Sun Jiuxia.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of Daizuyuan Community.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2:40-44.

[19] 孙九霞. 藏区城镇、农业、牧业社区文化比较研究――以甘南夏河县为例. 青海民族研究, 2006,3:33-41./ Sun Jiuxi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ty Culture among Town, Farm Belt and Pasturing Area of Tibetan——Case Study of Xiahe County Gannan.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2006,3:33-41.

[20]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2-90./ Sun Jiuxia, Bao Jiga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Peach Resort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1:82-90.

[21]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92./ Sun Jiuxia, Bao Jigang. On Tourism Anthropology Involv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1:86-92.

[22]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89-92./ Sun Jiuxia. Theor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2005,5:89-92.

[23]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35-39./ Sun Jiuxia. Positive Effec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upon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4:35-39.

[24] 孙九霞.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 民族研究, 2004,3:61-67./ Sun Jiuxia.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with an Example of the Hui People in Fenghuang Town of Sanya, Hainan.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4,3:61-67.

[25]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9-136./ Sun Jiuxia, Bao Jigang. Tourist Anthropolog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6:129-136.

[26]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运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34-137/ Sun Jiuxia. Applying Festival Symbols to the Exploitation of Ethnic Tourism.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6: 134-137

[27] 保继刚 孙九霞. 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 规划师, 2003,6:132-138./Bao Jigang, Sun Jiuxia. O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Planners, 2003,6:132-138.

[28] 孙九霞.港澳旅游业比较研究.余振主编.双城记――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2003./Sun Jiuxi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y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cao. In Yu Zhen(Ed). A Tale of Two Citie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Hong Kong and Macao. Macao: Maocao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2003

[29] 孙九霞. 澳门土生葡人认同解析. 广西民族研究,2003,3:104-110./ Sun Jiuxia. The Identify Analysis to the Portuguese Born in Macao.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3,3:104-110.

[30]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72-73. / Sun Jiuxia.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of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1,5:72-73.

[31] 孙九霞. 澳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思想战线,2002,5:51-55./ Sun Jiuxia. The Value of Macao’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ourism and Their Development.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02,5:51-55.

[32]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21. / Sun Jiuxia. Racial Groups and Racial Group Relationship in the Enterprises from Outside in the Pe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3:10-21.

[33]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39-46./ Sun Jiuxia. The Ethnic Group Component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4:39-46.

[34] 孙九霞. 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 民族问题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1,3./Sun Jiux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ress and Religion Culture. Ethnic Issues Research(Duplicated Materials by People's University), 2001,3.

[35] 孙九霞. 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49-52./ Sun Jiuxia. Nonnatives Assimilation of and Conformity with the Guangdong Culture.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1,5:49-52.

[36] 孙九霞. 澳门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 开放时代,2000,3:74-78./ Sun Jiuxia. Research on Macao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Culture. Open Times, 2000,3:74-78.

[37] 孙九霞. 论影响澳门族群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7-12/The Thre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the Ethnic Group Relations of Macao.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9,4:7-12

[38] 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3-30./ Sun Jiuxia.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8,2:23-30.

[39] 周大鸣,孙九霞. 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南方文物,1997, 3:48-52./ Zhou Daming, Sun Jiuxia. Prehistoric Human Culture and Ecology. Relics Form South, 1998,2:23-30.

[40] 周大鸣,孙九霞. 澳门人口与族群.南方人口,1996,3:45-48./ Zhou Daming, Sun Jiuxia. The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in Macao. South China Population, 1996,3:45-48. 主要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s

[1] 参与: “桂林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08-2009)”

[2] 参与:“林芝地区四县旅游发展规划(2008-2009)”

[3] 副组长:“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

[4] 副组长:“新疆哈巴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

[5] 副组长:“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指标监测(2006-2009)”

[6] 参与:“新疆喀纳斯禾木村文化景观保护规划(2007-2008)”

[7] 参与:“山东日照涛雒镇雒园文化旅游区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

[8] 副组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2006-2008)”

[9] 副组长:“莱芜市莱城区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2007-2008)”

[10] 参与:“新疆喀斯湖旅游发展规划(2005-2006)”

[11] 参与:“武陵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07)

[12] 参与:“蒙山旅游区整合提升规划(2005-2006)”

[13] 参与:“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

[14] 参与:“桂林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

[15] 参与:“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战略研究(2003-2004)”

[16] 参与::“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2002-2003)”

[17] 参与:“海南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2)”

[18] 参与:“贵州省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十丈洞景区、四洞沟景区、竹海桫椤景区总体规划(2002)” 参加主要学术会议/ Academic Conferences

[1] “2008’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主办,2008,南京。

[2] “异文化与多元媒体”学术研讨会,台湾世新大学主办,2008,台北。

[3] “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贵州民族学院主办,2008,贵阳。

[4] “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国际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办,2007,北京。

[5] “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主办,2007,南京。

[6] “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7,广州。

[7] “当代中国的旅游、认同与全球化”研讨会,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办,2006,香港。

[8] “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70周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海大学主办,2006,吴江。

[9]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等主办,2006,广州。

[10] “人类学第三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中南民族大学主办,2005,武汉。

[11] “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西双版纳景洪,2005。

[12] “第二届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旅游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旅游学术论坛年会国际学术会议”,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主办,2005,广州。

[13] “人类学第二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宁夏大学主办,2004,银川。

[14] “第15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国际大会”, 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办,2003意大利佛罗仑萨。

[15] “事件旅游与目的地组织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3,宜昌。

[16] “第十四次粤澳关系研讨会”,澳门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2002,澳门。

[17] “人类学高级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广西民族学院主办,2002,南宁。

[18] “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南民族学院主办,2001,武汉。

[19]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主办,2001,广州)。

[20]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国家民委等主办,2000,北京 主要学术奖励/ Academic Awards

[1] SUN JIUXIA AND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一文获得“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奖”,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08年7月。

[2] 《社区参与旅游的中西差异》(第二作者,地理学报,4:401-413,2006)2008年获得“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奖”一等奖。

[3]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4期)一文获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组织的“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十年优秀论著评奖”的一等奖(2001)。

旅游消费行为学研究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意义

只有对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旅游目的地才能了解到市场需求、消费者旅游习惯、消费方向甚至于个人喜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对于景区景点制定营销策略来讲,将更为科学,也更具针对性和竞争力。 其实这方面的研究不仅直接影响到营销策略的制定,对旅游目的地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原创答案,非拷贝复制)

如何理解旅游消费者心理学与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的关系

消费者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有什么区别?

1、名词的定义:消费心理是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消费行为则是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

2、学科的定义:消费心理学(Consumer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是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和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3、两者的异同:应该说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极其相近,两者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相似。但是,消费心理学所包含的理论性内容更多、研究深度也更深;消费者行为学则是基于外在行为的角度研究消费者在消费行为时的活动特征和规律,其外处更广,而当中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更多依赖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S-R)理论。所以,消费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但后者不仅仅只有心理学的知识,也以营销学等其他相关理论课程为程为基础。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一、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何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1、企业营销活动的市场基础与决策依据;

2、消费者科学消费的前提条件;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

三、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1930年以前)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社会学家凡勃伦《有闲阶级伦》(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1899)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及其社会涵义

1901年12月心理学家斯各特(W.D.Scott)在美西北大学作报告时指出,心理学可以在销售和广告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普兰(M.T.Copeland)于1923年提出将消费物品分为便利品、选购品和专门品的分类方法部分建立在对三个方面的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之上

2、应用时期(1930-1960年)

背景环境: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40-50年代 消费者行为动机的研究

1950年,梅森海尔(Mason Haire)主持速溶咖啡的研究

美学者盖斯特(L.Cuest)和布朗(George H.Brown)于50年代初开始研究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问题,以便找到促使消费者重复选择某一品牌的有效途径

谢里夫(M.Sherif)、凯利(Harlod H.Kelley)和谢把托尼(Shibutoni)等人开展了对参照群体的研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3、变革与发展时期(1960年至今)

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中成立了消费者心理学分会,这是消费者行为学开始确立其学科地位的前奏。

1968年,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消费者行为学》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恩格尔(James Engel)、科拉特(David Kollat)和布莱克维尔(Roger Blackwell)合作出版。

1969年,美国的消费者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正式成立。

1974年,《消费者研究杂志》(JCR)创刊。

1960年,哈佛大学的鲍尔(Raymond Bauer)的一篇论文对改变假定消费者的理性程度比较低的观念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消费者的任何行动都将产生他不能完全肯定的结果。

罗杰斯(Everet M.Rogers )关于创新采用与扩散的研究。

拉维吉(F.J.Lavidge)和斯坦勒(G.A.Steiner)关于广告效果的研究。

费希本(Matin Fishbein)等人关于组织行为的研究。

谢恩(J.N.Sheth)等人关于组织购买行为的研究和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

科克斯(Donald F.Cox)和罗斯留斯(T.Roselisus)等人关于如何应付知觉风险的研究。

4、发展趋向

研究角度趋向多元化:从宏观经济、自然资源保护、消费者利益、生活方式等多角度研究。

研究参数趋向多样化: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历史、地域、民族、到底传统、价值观念、信息化程度等一系列变量。

研究方法趋向于定量化: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运筹学、动态分析等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揭示各变量之间的联系。

研究国界的突破 全球化

四、消费者行为学在我国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西方引入我国的,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深入开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与提高宏观经济决策水平,改善宏观调控效果,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有助于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市场营销活动效果,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助于消费者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的进行个人消费决策,改善消费行为,实现文明消费。

有助于推动我国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目录:

第1篇 市场中的消费者

第1章 消费者行为学导论

1.1 消费者行为学:市场中的人们

1.2 消费者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1.3 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

1.4 营销道德与公共政策

1.5 作为研究领域的消费行为学

第2篇 作为个体的消费者

第2章 知觉

2.1 感觉系统

2.2 暴露

2.3 注意

第3章 学习与记忆

3.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2 认知学习理论

3.3 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4章 动机与价值观

4.1 动机的过程

4.2 动机的强度

4.3 动机的方向

4.4 消费者需要的分类

4.5 消费者介入

4.6 价值观

第5章 自我

5.1 关于自我的观念

5.2 消费与自我概念

5.3 性别角色

5.4 形体意象

第6章 个性与生活方式

第7章 态度

第8章 态度改变与互动传播

第3篇 作为决策者的消费者

第9章 个体决策

第10章 购买与处置

第11章 群体影响及意见领袖

第12章 组织决策与家庭决策

第4篇 消费者与亚文化

第13章 收入和社会阶层

第14章 区域亚文化群体

第15章 年龄亚文化

第5篇 消费者与文化

第16章 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第17章 全球消费者文化的创造和传播

索引 中国专论与中国消费者行为案例

术语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