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是旅游者消费能力的标志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是旅游者消费能力的标志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是旅游者消费能力的标志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旅游者个人特点包含哪些内容?
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群体和经济活动群体,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异地性
这是旅游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特点。“离开惯常居住地到异国他乡旅行”是旅游活动形成的必要条件。陌生的环境、新奇的事物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同时。
到异地旅游也需要旅游者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以及对不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对于旅游服务企业来说,把握旅游者的异地性,便能把握其根本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
(二)消费性
对于现代旅游业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将产生一系列消费活动。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旅游者的消费性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是与其经济负担能力相适应的,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档次。
(三)休闲性
“休闲”既是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也是形成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在英语里,“休闲”和“闲暇”都用"Leisure"来表示,有活动和时间的两层意义。
一般来说,可以把“休闲”理解为个人从工作、家庭和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以及个人利用这些时间满足自己身心享受需求的活动。旅游者的休闲性既代表了旅游者对身体及精神享受的一种期待,又要求旅游者具备定的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
(四)体验性
无论是出于观光游览、寻幽探奇的需要,还是具有度假疗养、文化交流的目的,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都会获得相应的主观感受,旅游效果的实现是旅游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结果。旅游者的体验性强调了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主导作用,对旅游相关行业设计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者统计规定:
我国国家统计局对国内旅游者做了规定,后经国家旅游局的修改和解释,其较完整的表述为:国内游客指任何一个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
并且在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在我国境内长住1年以上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也属于国内游客。
根据在其他地方逗留时间的长短,国内游客又分为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
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千米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且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国内游客。
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是旅游地旅游项目,第二是知名度,第三服务水平。第四交通方便与否也很重要。
这几个第一硬件水平最重要。
这四个搞好了不怕没有人来没有效益了。
开发旅游产品 时估算收入时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是什么?(3标志
接待旅游者人数、旅游者支付能力与平均消费水平、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1、人数的多少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收入高低收入的基本因素。
2、旅游者的平均消费水平和支付能力与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收入呈正比例关系变化。
3、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及开发程度是影响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就是开发旅游产品时估算收入时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