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展共同优势条件,
1.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旅游消费能力强,旅游市场庞大
2.旅游资源丰富,西湖、苏州园林、上海豫园...数量多且集中
3.交通发达,旅游出行方便,各种交通方式交织成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发达
长三角最没面子城市,周边都是万亿俱乐部,为啥它却很低?
湖州虽然属于长三角地区成员之一,但是这个城市并不懂得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以及经济,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其实湖州之所以成为GDP最低的城市,主要是当地的居民习惯了那种“既来之则安之”的生活模式,没有动力自然就无法前进;走在湖州的路上,你会发现这里是个很适合养老的地方,生活节奏不快,居民生活也很慢悠悠。
一、湖州本身的经济以及旅游业就不好,自然落后于附近经济破万亿的城市
提及湖州这个名字,相信大部分人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作为长三角分子却完全跟其他城市沾不上边。其实湖州之所以如此默默无闻,归根到底还是当地本身的条件就是不好,虽然湖州有南浔古镇,但留给游客的还是那种老旧贫穷的记忆;旅游业发展不好自然难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加上当地居民都不善于去发展当地的特产产生,让整个城市都处于不温不热的模式里面,甚至无法被游客记住它的名字。
二、当地居民喜欢了慢生活,不懂的去发展导致经济一直落后
当长三角城市中的年青年在努力适应工作节奏的时候,湖州的年轻人则选择比较安逸地接受生活;在湖州居民的心中,生活仿佛胜过了快速发展经济,整个城市也充满了慢生活的感觉,无论是行走在路上的居民,还是在上班路上的工作者,大多数都是优哉游哉的,因此会让我们觉得这个城市就是适合养老的慢城市。在最初发展的适合错过了,导致现在的湖州努力发展旅游业还是比较强差人意的,毕竟景区不多经济不发达,让游客都不想游玩。
湖州原本的旅游业以及经济基础就不好,不懂的计划发展导致它一直处于被动状态,GDP自然是最低。
决定项目成功的因素
不管是旅游业还是其他的产业,其发展模式基本相同,首先要尽可能的占据好的资源,其次要占据好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定位,再者就是划分和占据属于自己的消费市场。
1、占据资源
资源优势可以分为两类来谈,
一是对传统景区资源的占据,比如,张家界的黄龙洞景区,通过体制改革带来的经营权逐步从国家手中转移到企业手中,通过企业的力量来促使景区的发展。这种资源的抢占往往主要是围绕景区开发经营权展开的;
二是新兴区域的资源的占据,比如,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投资规模达200亿元,占地面积2.7万亩的旅游地产,由万达集团、泛海集团、大连一方集团、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用友集团和联想集团组成。这些最顶级的企业的联手,保证了资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项目国际一流的开发目标、在资金上的保证、在理念上的先进。
2、战略定位
我们现在的企业往往讲求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企业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占位,就是占据互联网的入口、门户。这对于我们的项目也是一样的: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有上千年的建寨历史,有1250多户,故称“千户苗寨”。它既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
西江千户苗寨就是采用的占位的方法,形成自己第一苗寨的市场定位和项目形象。
3、占据市场
项目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力支撑,庞大的消费群可以促使项目获得很高的人流量和收益,还可以弥补项目资源有限、资源优势不明显的短板。
江南水乡整体的旅游市场的繁荣,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区域内的消费力,也就是长三角本身的人口以及他们的消费力。这是中国人口最聚集、消费力最强的一个区域,而且,这些古镇与周边大城市基本车程在1-2小时之间,这是旅游的一个黄金距离区段。
第二:外部的导入人口,每年去上海、杭州、苏州、无锡、扬州等城市数亿的旅游和商务人士。如,仅2013年,外省市到上海旅游者达一亿多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3000亿元。
所以,项目地周边及潜在的外在消费市场是项目成功的最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