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果去农村游玩,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去的呢?
如果去农村游玩,一定要爬山看看,春季山上桃花、杏花、梨花等都争相盛开,漫山遍野都是花朵,实在是美不胜收。夏季山上有很多果子,可以吃新鲜水果,现摘现吃味道要好很多,但要防止刚喷完农药时候。秋季那就是摘果子了,几乎是全家出动,然后背着沉甸甸果子下山,很有成就感。冬季可以约几个朋友一起到山上抓野兔子、野鸡,然后美美吃一顿野味。
如果是夏天去农村,可以到小河里捉鱼,夏日阳光总是火辣辣,烘烤大地,小时候总是约上三两个同伴到河里玩耍,炙热的小身子一下子扎进凉丝丝的河里,感觉相当惬意。可以带一个捕鱼的网,盯着一群群游动的小鱼,快速捞上去,有时候捞起几条,看运气了。如果是深水位的河流,可以一起钓钓鱼,耐心的等待鱼儿上钩,同时赏赏风景,也是很美的一件事。
如果是冬天去农村北方,一定要做一做东北的土炕,一般土炕都很大,下面是土坯,比较结实,上面铺上炕席,在铺上大被,就可以躺在上边睡觉。土炕和外边柴火灶是连起来的,烧柴火灶时,烟从土炕穿过,即起了烟囱的作用,又加热土炕,晚上睡觉的时候特别的暖和,整个身心的暖起来了。烧柴火灶时候,可以顺手扔几个红薯进去,过一会把红薯扒拉出来,热乎乎的烤红薯特别好吃。
农村买东西的地方是集市,赶大集是一项非常有乐趣的活动,卖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各种工具、小吃、衣服、鞋子,想买的东西几乎都有,虽然绝大部分超市都能买得到,但是感觉不同,农村赶大集,人们都是神采奕奕,挨个摊位寻找要买的东西,然后砍砍价,唠唠嗑,一上午就过去了。
农村几乎家家有菜园子,蔬菜成熟时候,到里面采摘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等都是现吃现摘,特别的新鲜,土豆成熟的时候,要用搞头到院子里去刨地,把土豆刨出来,然后装进框里,特别有成就感。
农村有什么好玩的?
分四点描述吧。
春天,农村路边有很多树,你能看到树上有很多新出的嫩芽,那种从冬天熬过来的荒凉突然多了一点绿色,眼睛里看着也很舒服。
夏天,和家里的朋友一起出去转转,我这家附近就有大坝,以前停电,村里大晚上一群人骑着电瓶车去大桥上,晚上像集会一样热闹。或者到一片树林下面,用手电筒照着刚爬上树的知了猴,洗干净放在冰箱,第二天油炸着吃,超好吃。
秋天,农村种田的还是不在少数的,就能看到这里金灿灿那里也是,一群人在田里收庄稼,收好的就弄在地上晒,总之也说不清,就是很多。
冬天,一般下雪都是在晚上,傍晚你看到一点一点的雪飘下来的时候,就会期待着明天的那种干净和开心,冬天很冷,但是想着快过年了,家里一家人聚在一起,大人小孩在一起看门前正在落下来的雪,一起吃饭,很多人在一起说话,各有各的事情又不影响对方的在一起,外面很冷,屋里面却很暖。
农村比城市放的开,有很多可以玩的,比如弹珠,皮卡,很多小时候在一起玩的,长大了,对这些东西也都只是怀念,却也再也没那个心情去玩了。
有时候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坐在楼顶,看着傍晚的天空,晚霞映红天边的云,晚上去桥上的时候,有温柔的风,看得见的星星,桥下停靠的船,和不远处闪着的灯。
赶集有什么魅力,为什么农村人很喜欢去赶集呢?
农村90年代初,每个月逢147、258、369的日子去镇上赶集,是生活在农村人一大乐趣。记得那时候我年龄还小,只要父母带我去赶集,我总是缠着他们给我买零食、买玩具。
虽然那时我家也不富裕,不过每次父母都很大方地满足我,给我几毛零花钱,让我自己想要什么就自个去买吧。
长大后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现在每次回老家,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镇上一遇到赶集的日子,还是像以前那样周边村里的人,不约而同的聚在集市上,集市上人山人海非常的热闹。为什么农村人,这么热衷去赶集呢,赶集有什么魅力,吸引着他呢?
一、农村没有大规模的市场
多数的农村是没有菜市场的,只有在村里街道上会有个杂货店,店里有卖米、油盐等生活的必需品。这种店因为是开在村里,货物的品种非常的少,想要购买其他的生活用品,只能去镇上的集市上,因为每个农村地方镇上的集市,都会有个较大的交易市场。
只不过农村人居住的地方分布广,也较为散乱,不像城市小区一样,一个面积不大的地方,都有几百户、上千户人家住在那里(周边人多了生意就好做)。但在农村,却不是这样,有些村庄去集市开车都要20来分钟,路程较远。
也正因为如此,在平常的时候,除非是家中特别急着要用的东西,农民才会去镇上集市购买东西,要不然是不会去的,所以乡镇集市平常的时候,人流量还是很少的。
但遇到镇上赶集日,这情况就不同了,在赶集的时候,平常冷清的乡镇街道上,会有大量的外地商贩过来摆摊卖东西,他们所卖的东西都是农民所需要的用品。也正是这些商贩的到来,吸引了农民去镇上赶集,消费。
有些农民是去赶集消费买东西,有些农民却不一样,他们在赶集的时候,摇身一变从农民身份变成商人。
他们去赶集,主要是把一些自己用不到的东西,换成钱。比如有农民会把家中养的鸡鸭、自己编织的竹筐,或者其他值钱的东西,拿去卖。
赶集会友,增添友情
小时候去赶集,我最怕的是和爷爷一起去了,爷爷他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大半辈子,认识的人非常的多,一去赶集,他总能碰到一些好久没见的老朋友。
只要是在路上遇到了,两个人就会站在那聊个半天,都没有分开的意思。每当这时候都是我拉着爷爷,催他快点走,要不然等中午集市就要散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和别人分开。
小时候我不理解爷爷的行为,明明去赶集是想买东西,但他一直和别人在聊天,好像忘了自己来赶集的目的。
直到长大后,我有次去赶集的时候,遇到了当初一个关系很要好的初中同学(他是我们隔壁村的,念完初一就辍学随父母外出打工了),我们好多年没联系了,遇上了自然就勾起学生时代的回忆,我们坐在小饭馆里聊了将近2个小时,才互留联系方式分开。
我才明白,原来农村赶集也是个很好的会友契机。因为很多农民在平常的时候,都是在家做农活,没有什么时间访亲拜友。但到了赶集日就不同,这时很多农民会去镇上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些生活在不同村庄的老朋友也会去,这时遇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自然免不了寒酸几句,一起去饭店吃个早餐,各自述说了自己生活经历。
赶集,也有着丰富农村娱乐生活的意义
农村的生活相对城市来说,精神娱乐方面,还是比较枯燥的,村里也没有公园可逛,也没有KTV、电影院等娱乐场所。
只不过,每年秋收之后到次年的3月份开春的季节,这时农民因秋收卖了粮食,身上有些钱了,再加上冬天气候太冷,不适合作物的生长, 这时间段农民们很少会下地干活,是一年当中最为空闲的时候。
因为在很多农村地方,会在农闲的时候,在乡镇的集市上举办庙会,乡镇上的庙会是属于传统的民间文化习俗,在这时间段,不单只有农村的农民喜欢去逛,就连一些城市的人,他们也会开车去乡镇参加庙会。
庙会又称为庙市,不同于平常的农村赶集日,庙会不是随便就可以办的,而是需要在某个时间段,以祭祀为主才能举办。
比如被誉为庙会参与人数最多的,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会, 从每年农历2月2开始至3月3结束,这时去参加庙会的人,都会去太昊伏羲陵上香,上完香之后,再去庙会其他的地方逛上一逛。
因为庙会,会吸引很多人前来,也就会出现一些在平常农村没有的东西出现,比如在庙会时会有演杂技的人、平常农村很少有的唱大戏、走迷宫等等。
这时农村赶集的庙会,其实就是丰富了农村农民的空闲生活。
除了玩这一方面,吃的也是一样的,像是内陆的农村很少能吃到海鲜,但在庙会上,你就可以吃上烤鱿鱼或者是炭烧生蚝了。
结论:
农村赶集是个很古老的存在,虽然现在农村的交通已经很发达了,不少农民家中也有电动车甚至小汽车,去城里买东西也很方便,只不过一些小物品就没有必要进城买,平常的时候乡镇人又少,乡镇集市的商业街,怕亏本,所卖的物品种类也少,但一遇到赶集会有不少外地商贩过来摆摊,丰富了农村所卖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之下,去赶集买东西,成为多数农民的共识,另外一些农民去赶集,只是想把自己不用的东西,换成钱。
总的到来说,农村赶集就像一个纽带一样,把镇里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候集中在一起,农民们都会来镇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者卖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