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章丘哪家KTV比较好
- 2、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哪些名门望族?
- 3、中国历史上诸如琅琊王氏、弘农杨氏等名门望族是如何来的?
- 4、求《耿弇·后汉书列传》译文,译文如下,求历史高人帮忙,闲人别捣乱,谢谢
章丘哪家KTV比较好
近点儿章丘汉唐天下ktv公主的话就是章丘芙蓉街的汉唐天下,他那里可以办学生优惠,套餐什么的也合适,我们宿舍班级什么的聚会现在都去那里,明水市里的话就是K-one和星光大道章丘汉唐天下ktv公主了,前者包房大音质也比较好价钱的话70块钱能唱二到三个小时吧,后者的价钱也差不多,再就是橙果,音质很不错,就是房间小价钱有些高,不适合学生去,建议章丘汉唐天下ktv公主你还是在大学城附近,毕竟到市里不愿坐公交车打黑车也很贵。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哪些名门望族?
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农杨氏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曾在赴东莱太守任上,途径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到:“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到:“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的走了。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的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名族”。
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抗辽卫国,一门五侯,名垂青史,可谓是弘农杨氏的落日余晖。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自三国到唐代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不仅有王祥这样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秦代名将王离之后,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时间,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当时,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际上是古今中外所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也就成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历史上郭、何、桓、张、袁、杨等姓也有鼎贵一时的家族,但与琅琊王氏相比,都远远不及。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后,也找不出第二个家族。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乱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
六、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颖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到了谢尚时期,尚有求婚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不坠。自东晋至梁朝(317年-557年),谢氏共有12代、100余人见于史传,其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谢氏拥有大量资产,子弟也大多才华出众,被视为士族领袖前后两百余年。侯景之乱时,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南北朝显赫一时王谢两家没落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游金陵时发出如此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读来仍让人不胜唏嘘!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杼,为齐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八、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公室子孙迁他地,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氏中高官累世不断,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九、范阳卢氏
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十、太原温氏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太原温氏家族的历代名人有:东汉邹平侯温序、北魏凉州刺史温恢、南朝光禄大夫温羡、南朝大将军温峤……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高祖李渊镇太原,厚礼之,李世民更是与之交情甚深。温氏三兄弟辅佐李氏父子,太原首义,平刘武周、荡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马功勋,为初唐开国名臣。温大雅被封为黎国公、礼部尚书;温彦博,被封为尚书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温大有为中书侍郎、清河郡公。温氏三杰的后人如温振、温挺、温佶、温造等多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温庭筠为唐末著名的“花间派”文学大师。
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由此可见温氏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奴隶制残余又顽固地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当时农民革命尚处于初级阶段,地方上豪强割据,战乱频繁,中央政权衰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奴隶制残余的有机结合。隋唐以后随着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门阀士族也随之消亡。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统治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门阀制度彻底推出了历史舞台,上述名门望族也风光不再,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中国历史上诸如琅琊王氏、弘农杨氏等名门望族是如何来的?
从汉自唐以来,是我国士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他们世代为官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甚至一度与皇族分庭抗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十大名门望族,看看有没有你们所属的姓氏。
1、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姓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2、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3、弘农杨氏,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震”,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其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
、太原王氏,始祖为太子晋,死后其儿子宗敬为避乱,于是迁族人与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
5、琅邪王氏,今作琅琊,是琅邪临沂的郡望,其祖上可追溯到西汉的王吉,历魏晋琅邪王氏经入仕逐步成为当时的头号门阀士族。作为起自汉代的老牌世族,琅琊王氏一直尊崇儒家文化,特别看重的品德是孝与悌精神,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孝子王祥,至今为后人称道。在琅琊王氏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自琅琊王氏。
6、陈郡谢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陈郡谢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高门望族的地位两百余年。
7、清河崔氏,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齐国第二代国君的嫡子是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他却把君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作为北方著名的名门望族,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8、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王室子孙迁往他地,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声望达到鼎盛,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
9、范阳卢氏,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自秦始皇时起,就一直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就连当时的皇族成亲都是首选卢氏,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至唐代尤为突出,状元、进士、帝师,真可谓人才辈出,其中就有初唐四杰的卢照邻。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真可谓是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10、太原温氏,温氏祖先出自姬姓,西周时周成王灭唐后把唐地分给了他弟弟,他弟弟继位后改国号为晋,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氏,世居太原,逐渐成为太原的名门望族。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也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由此可见温氏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求《耿弇·后汉书列传》译文,译文如下,求历史高人帮忙,闲人别捣乱,谢谢
耿弇字伯昭,扶风郡茂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北)人。他章丘汉唐天下ktv公主的祖先在汉武帝时,担任二千石的官职从钜鹿(今山东巨野)迁徙到茂陵。他的父亲耿况,字侠游,因为精通儒经做文官,和王莽的叔伯弟弟王伋一起师从安丘先生学习老子的学说,后来做到朔调郡的连率(上谷郡太守,王莽的时候把上谷改称朔调,太守改称连率)。耿弇从小爱好学习,继承父亲的事业。曾经见过朔调郡的长官考察骑兵,竖起大旗,擂响战鼓,练习骑马射箭,从此喜欢研究如何带兵打仗,等到王莽破败,更始皇帝(刘玄)称帝,那些割据占领土地的将领们,大多擅权自作主张,动不动就自己更换太守、县令。耿况觉得自己是王莽任用的官吏,心里很是不安。当时耿弇二十一岁,于是辞别耿况带着奏章去面见更始(刘玄),并想趁机献上厚礼,来巩固自家的地位。党走到宋子(地名)的时候,恰逢王郎冒充汉成帝的皇子刘子舆,在邯郸发动起义,耿弇身边的小官孙仓、韂包在半路商量说:“刘子舆是汉成帝的真正后继之人,不去归顺他,还跑这么远干什么?”耿弇用手指按在嘴上(小声地)说:“刘子舆是假冒的贼人,最后会成为俘虏的。我到长安之后,向皇帝表明渔阳、上谷两地兵马的作用,回来从太原、代郡率兵而出,这样反复几十天(迷惑刘子舆),回来派出骑兵突袭这些乌合之众,摧枯拉朽一般容易。我看章丘汉唐天下ktv公主你们不识实务(不知道何去何从),不久就会全家杀头的。”孙仓、韂包不听从他,于是逃到邯郸向王郎投降。
耿弇半路听说光武帝(刘秀)正在卢奴,于是骑马北上面见刘秀,刘秀把他留下来当一个帐下的官吏。耿弇趁机劝说护军(官职名)朱佑,请求让他回去带兵,平定邯郸。光武帝大笑说:“小孩子竟有这么大的志向!”因此召见并赞扬了他。耿弇跟随光武帝向北到达蓟县(今天津蓟县)。听说邯郸刘子舆的兵马就要到了,刘秀想回到南边,召集官员们商量计策。耿弇说:“如今兵马从南边来,我们不应该往南去。渔阳太守彭垄,是您的同乡;上谷太守,是我的父亲。发动这两个郡,有一万多兵马,邯郸方面不值得害怕。”刘秀的心腹官员都不愿意这么做,说:“就算死了头还朝着南方,怎么往北自投罗网呢?”刘秀指着耿弇说:“他就是我们向北道路上的向导啊。”恰逢蓟县内乱,光武于是向南逃走,官兵们都走散了。耿弇跑到昌平耿况那里,并劝说耿况派寇恂约定东边的彭宠,各自派出骑兵二千人,步兵一千人。耿弇和景丹、寇恂以及渔阳的士兵会合起来向南进发,所到的地方杀死了王郎的大将、九卿、校尉以下的官员四百多人,得到官印一百二十五枚,节杖二个,杀掉兵卒三万多人,平定了涿郡、中山、钜鹿、清河、河闲等二十二个县,兵在广阿县接应了光武帝。当时光武帝正在攻打王郎,传言说渔阳、上谷二郡的兵马替邯郸王郎来打仗,全都非常害怕。随后全都进刘秀的军营面见光武帝。光武一见是耿弇等人,说:“应该和渔阳、上谷两郡的官兵们共同分享这个重大功劳。”于是拜耿弇为偏将军,让他还率领旧部。加封耿况为大将军、兴义侯,可以自己营建城池。耿弇等人于是跟随刘秀打下了邯郸。
当时更始帝(刘玄)征聘赵永做代郡太守,但耿况劝说赵永不要去做,让他去面见光武帝。光武也让赵永去代郡做太守。赵永回北方去了,但是代郡的长官张晔占据代城叛变,还招来匈奴、乌桓的兵马作为援助。光武帝命耿弇的弟弟耿舒做复胡将军,派他去攻打张晔,取得胜利。赵永才重新作了代郡太守。当时五校的贼寇二十多万向北攻打上谷,耿况和耿舒接连打败他们,贼寇们都败退撤走了。
更始帝(刘玄)见刘秀的威名越来越强大,对他产生疑虑,于是派使者封刘秀为萧王,名令他停战和其他有功的将领回到长安;派遣苗曾做幽州的长官(牧,官名),韦顺做上谷太守,蔡充做渔阳太守,合并北方地区。当时刘秀正住在邯郸宫里,白天躺在温明殿上。耿弇进去拜见请刘秀腾点时间说话,说:“如今更始政治败坏,君臣淫乱,将领们在各自的地盘上专权,皇亲国戚在京城作威作福。天子的命领,都传达不出城去,各地的地方官,动不动就给更换了,百姓们不知该听从谁的,当官的心里都很不安。到处都有抢夺财物的,劫持强奸妇女的,携带贵重物品外出的,都不能活着回来。天下人自问,还不如王莽做皇帝的时候呢。再加上铜马、赤眉等等起义军数十起,人数上百万,更始皇帝处理不了啊。不久就会失败亡命。您开始从南阳起事,打败过百万的军队;现在平定了黄河以北,占据着天下富饶的地方。借道义征伐更始皇帝,发出号令,很多人都会响应,天下很快就能平定。皇权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不能让别姓的人做了皇帝。听说更始皇帝的使者从西边来了,想要您交出兵权,不可以服从哪。如今官兵们死亡逃走的很多,我愿回到幽州,再招募更多的兵马,来筹备大事。”刘秀非常高兴,于是拜耿弇为大将军,和吴汉从北边发动幽州十郡的兵马。耿弇带兵来到上谷,逮捕了韦顺、蔡充并杀掉了他们;刘秀方面也杀掉了苗曾。于是发动幽州全部兵力,率领他们往南,跟随光武帝刘秀攻破铜马、高湖、赤眉、青犊,又追击尤来、大枪、五幡,在元氏(地名)打胜,耿弇经常亲自带领彪悍的骑兵冲锋陷阵,都驱散并打败了敌人。刘秀乘胜追击,在顺水上拉开战斗,敌人情势危急,依然顽强抵抗。这时刘秀的军士疲惫不堪,终于被打败奔走逃跑还,坚守范阳城,过了好几天才振作起来,敌人也撤退走了,耿弇跟随刘秀追击敌人直至容城、小广阳、安次,接连作战打败了他们。刘秀回到蓟县,重新派耿弇与吴汉、景丹、盖延、朱佑、邳彤、耿纯、刘植、岑彭、祭遵、坚镡、王霸、陈俊、马武十三位将军,追击敌人直至潞河以东,到了平谷,再此作战,消灭敌人一万三千多人,于是一直追到右北平的无终、土垠之间,到达浚靡县才回师。敌人分别逃往辽西、辽东,有的被乌桓、貊人等少数民族所袭击,消灭的都差不多了。
光武皇帝刘秀即位,拜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和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攻打厌新的贼寇,在敖仓开战,都打败并迫使他们投降。建武二年,加封为好畤侯,统治好畤、美阳二个县。建武三年,延岑从武关进攻南阳,攻下好几座城。穰县人杜弘率领他的部下投靠了延岑。耿弇和延岑等人在穰县开战,耿弇大胜,消灭敌人三千多人,生擒敌人官兵五千多人,缴获将印三百多枚。杜弘投降,延岑带着几个骑兵逃往东阳。
耿弇跟随光武帝到舂陵,自己请求去北方召集上谷郡没有还发动的兵马,去渔阳平定彭垄,去涿郡攻打张丰,回来收复富平、获索,向东攻打张步,平定齐国等地。光武帝认为他的胆气很大,就允许了。建武四年,下令耿弇进攻渔阳,耿弇因为自己父亲远在上谷,功劳本来和彭宠一样,又没有兄弟在京师的,怕遭到皇帝怀疑,不敢独自进军,向朝廷上书请求在洛阳面见皇帝。朝廷的文书发下来说:“将军章丘汉唐天下ktv公主你全家都为国效力,所到之处敌人溃败,功劳最大,何必自己多心,而想入朝做官呢?你暂时和王常在涿郡驻扎,思考一下破敌的办法。”耿况听说耿弇请求入朝,也不安心,派耿舒的弟弟耿国入朝侍奉光武帝。光武帝和欣赏他的做法,加封耿况为隃麋侯。于是命令耿弇和建义大将军朱佑、汉忠将军王常一起进攻望都、故安西占山称王的贼寇十多个军营,都取得胜利。这时征虏将军祭遵驻扎在良乡,骁骑将车刘喜驻扎在阳乡,都准备抵抗彭宠。彭宠派弟弟彭纯率领匈奴骑兵二千多人,彭宠亲自率领好几万士卒,分成两路攻打祭遵、刘喜。匈奴的骑兵经过军都,耿舒攻破他们的阵营,斩获匈奴的两个首领,彭宠于是撤退。耿况又和耿舒进攻彭宠,攻下了军都。建武五年,彭宠死去,皇帝嘉奖耿况的功劳,派光禄大夫拿着节杖去迎结耿况,赐给他府宅,和朝请的优厚待遇。封耿舒为牟平侯。派耿弇和吴汉进攻富平、获索的贼寇,在平原开战,取得重大胜利,投降的敌人有四万多。
光武帝又下诏命令耿弇征讨张步。耿弇把投降的士卒全部召集起来,编成部队,任命将领,命令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带领人马向东开进,从朝阳桥渡过黄河。张步听说之后,于是命令他的大将军费邑在历下(今山东济南)驻扎,又分出兵力驻扎在祝阿,另外在泰山钟城布下阵营来等待和耿弇开战。耿弇渡过黄河先攻打祝阿,从早晨开始攻城,还没到中午就打了下来,故意放松包围圈的一角,让张步在祝阿的部下逃回钟城。钟城人听说祝阿已经被攻占,非常害怕,于是全部逃跑了。费邑分出兵力派弟弟费敢驻守巨里。耿弇进兵先对巨里产生威胁,让人砍伐许多树木,并放出话说用来以填塞战壕和城池。过了几天,有投降的人来报告说费邑听说耿弇要攻打巨里,正在计划来增援巨里。耿弇于是严格下令军士们赶快修造攻城用的器具,并宣布各部队,再过三天全部兵力集中攻打巨里城。背地里故意放过从巨里向费邑报告的人,让他们能够到达费邑那里。回来的人告诉费邑耿弇攻打巨里的日期,费邑到那天果然亲自带领精兵三万多人来救巨里。耿弇很高兴,多各将领说:“我之所以修造攻城器具,是想引诱费邑来的。现在他果然来了,正好进入了我的圈套。”于是派出三千人围困巨里,亲自带领精兵埋伏在冈阪,借地势高与敌人作战,大胜,交战中杀掉了费邑。接着将费邑的人头悬挂起来向巨里城中展示,城中非常害怕,费敢带着部下全部投靠张步去了。耿弇缴获费敢积聚的财物,指挥军队攻打那些没有投降的敌人,扫平四十多个军营,于是平定了济南。
当时张步在剧县建立国都,命令自己的弟弟张蓝率领精兵二万多人驻守西安,各郡的太守总共一万多人驻守临淄,两地相距四十里远。耿弇进军画中,在西安、临淄两城之间驻扎。耿弇观察西安城虽然小但很坚固难攻,而且张蓝的兵马又强,临淄虽然大其实容易攻下,于是在召集将领的会议上传出话来,再过五天攻打西安。张蓝听说以后,从早到晚小心坚守。到那天半夜,耿弇命令将士们大吃大喝一番,等到天明队伍开到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人与耿弇争论,认为应该赶快进攻西安。耿弇说:“不行。西安方面听说我们要攻打它,整天都有准备;攻打临淄出其不意,肯定让他们大吃一惊,我攻打临淄一天就够了。打下临淄,西安就没外援了,张蓝与张步被隔断,必然逃走,这就是所谓的一石二鸟之计啊。如果先攻打西安,不能立即拿下,敌人兵力精悍,城池牢固,我们死伤肯定很多。就算能打下来,张蓝率领残部逃回临淄,和张步的兵力合在一块,观察我们的虚实,吾们深入敌人的地盘,后面没有粮草供应,用不了多长时间,还没打仗就困顿不堪了。你们的话,不太合适。”于是攻打临淄,半天就打了下来,进入城里。张蓝听说以后非常恐惧,于是带着自己的部下回到剧县去了。
耿弇于是下令部队不得私自攻打剧县,必须等到张步来到之后再打,来激怒张步。张步听说以后大笑说:“以前尤来、大彤的十多万兵力,我打败他们易如反掌。如今耿弇的兵力还少于尤来、大彤,又都疲劳不堪,有什么可怕的!”于是同三个弟弟张蓝、张弘、张寿以及曾任大彤渠帅的重异率领部队号称二十万人,开到临淄的城东,将要进攻耿弇。耿弇率先渡过淄水,和重异的部队相遇,骑兵部队想要冲锋,耿弇怕挫败了张步的锐气,以后就不敢进军了,故意向重异示弱来迷惑他,于是率领部队回到临淄小城,驻扎在里边。张步士气正盛,直攻耿弇的阵营,与刘歆等人的部队展开战斗,耿弇登上升王宫残破的楼台,观察刘歆和敌人交锋,自己率领精兵突然出现在东城下并布好阵势,取得重大胜利。飞箭射中了耿弇的大腿,耿弇拿佩刀割断,旁边的人当时没有发现的,直到傍晚。耿弇第二天早晨又指挥部队出动。当时光武帝在鲁国一带,听说耿弇被张步攻打,亲自来救耿弇,还没有到。陈俊对耿弇说:“敌人的兵力很强,我么可以暂时休战养兵,等待皇上到来。”耿弇说:“皇上的车马马上就到了,我们当臣子的应该用庆功酒来招待百官,难道把这些敌人留给皇上吗?”于是又出兵作战,从早晨打到傍晚,又大败敌人,杀伤无数,城中的壕沟都被尸体伤兵填满了。耿弇料想张步困乏将要撤退,预先在左右两翼埋伏了部队来等待他。到晚上人定时辰,张步果然撤退了,埋伏的部队突然冲出,追击敌人一直到钜昧河边,八九十里路上死尸层叠,缴获战利品二千多车。张步回到剧县,他们兄弟各自领兵散去了。
过了几天,皇帝到达临淄亲自犒劳部队,君臣集会。光武帝对耿弇说:“从前韩信攻破历下开创了汉朝基业,今天将军你攻下祝阿为发展打下基础,两地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们功劳相当。然而韩信攻打的是已经投降的部队,将军你战胜的是强兵劲敌,取得这功劳比韩信还要难呀。从前田横用油锅烹杀了郦生,田横投降的时候,高祖皇帝下令韂尉不得难为田横,韂尉不听,和田横结下了怨仇。张步从前也杀过伏隆,若张步来投降,我将派大司徒来赦免他,你们就应该以同事对待了。将军你以前在南阳建议这个计策,我常常觉得这是不容易办到的事,没想到最后竟然成功了!”耿弇继续追击张步,张步逃到平寿,最后光着上身背着刀斧到营门外请罪。耿弇拘禁了张步送交到光武皇帝的住处,指挥部队占领了平寿城。树起十二郡的旗号,命令张步的士兵属于哪个郡就站到哪个旗下,获得兵马十余万,粮草军需品七千多车,都遣散他们让他们回到家乡。耿弇接着率领部队到城阳,收服了五校的残余势力,齐国地区都得到平定。带着士气高昂的部队回到京城。
建武六年,带兵向西抵抗隗嚣,在漆县驻扎。建武八年,跟随皇帝到陇上。第二年,和中郎将来歙分别率领部队征讨安定、北地等城池,都取得胜利。
耿弇所平定的郡有四十六个,屠城三百多座,还没有一个受到过挫折。
建武十二年,耿况得了病,皇帝亲自几次看望。并任命耿国的弟弟耿广、耿举都做了中郎将。耿弇兄弟六人都戴着青紫色的布袋,服侍父亲耿况吃药,当时的人认为他们很光荣。耿况死后,谥号为“烈侯”,小儿子耿霸继承了耿况的爵位。
建武十三年,增加了耿弇封赏城市的户数,上交了大将军的将印,免去大将军官职,以列侯的地位被朝廷供奉。每当有地方动乱,皇帝就派人请他来询问计策。耿弇活到五十六岁,永平元年去世,谥号叫做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