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盘锦的购买力?
牛皮不是吹的, 泰山不是堆的, 长城不是推的, 黄河不是尿的。
叫你看看盘锦为什么这么有实力!!!
1矿产资源
盘锦市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井盐、煤、硫等矿藏。2000年底,辽河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1亿吨,天然气1 784亿立方米。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坐落于此,已开发建设32个油气田,已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等12个油气生产单位。原油稳定装置处理能力600万吨/年。2002年生产原油1 351万吨,天然气11.31亿立方米。原油品类有稀油、稠油和高凝油。年处理天然气5.62亿立方米,为石化工业提供了可靠的原料资源。
在盘山县的胡家西部、甜水南部、羊圈子、东郭,地下埋藏着盐卤资源。深度60米~100米,盐卤水厚度47米~77米,按年开采360万立方米计算,可开采数百年。在晒制的原盐中,氯化钠含量在95.5%以上,质量达到海盐特级品标准。
2土地资源:
盘锦市土地面积407 100公顷。2005年耕地面积12.8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32%。其中:水田10.9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5%);旱田1.9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4.10%)。平均每人占有耕地0.10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9.2万吨,其中水稻产量93.7万吨。盘锦大米闻名于国内外,是盘锦市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盘锦市尚有2万多公顷土地可以开垦利用,沿海滩涂逐年伸延,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3芦苇资源:
盘锦市苇田收割面积55 608公顷,年产芦苇50吨左右,列世界之先。主要分布于大辽河口至大凌河口海岸线以北地段的辽滨、赵圈河、羊圈子、东郭4个苇场和新生农场苇田大队。主要用于造纸原料,占辽宁省芦苇总产量的50%以上。自1960年始,加强对芦苇生产的管理,变芦苇的自然生长为人工科学培育。仍有近万公顷的沼泽荒滩可开垦成苇田。
4水产资源:
盘锦市南部沿海,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水域约20万公顷,鱼、虾、蟹资源蕴藏量约4万吨~5万吨,占辽东湾蕴藏总量的70%。其中3米等深线以内沿岸浅海水域约1.9万公顷,海贝类蕴藏量约2.7万吨。滩涂面积3.92万公顷,天然饵料丰富,适宜发展对虾、贝类。其中,可用于养殖对虾的面积1.34万公顷,可用于贝类养殖的面积1万余公顷。素有“盘锦文蛤库”、“渤海金滩”之誉的大洼县二界沟蛤蜊岗资源面积0.77万公顷,号称“天下第一鲜”——文蛤的产量在1.5万吨以上,是辽宁省著名的文蛤出口基地。淡水水域15.3万公顷,水中浮生物、水生植物丰富,有利于发展淡水养殖。近年稻田养殖独具特色。
2005年,水产品产量22.08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41万吨。
5草原资源:
盘锦市有优质草场0.4万公顷,分布于石山种畜场和盘山县大荒农场。主要饲用植物40余种,载畜能力可达2.7万头混合牛。在0.8万公顷河滩地中,大部分可改造成季节性草场,另有0.47万公顷水面可放养水生植物,大量的稻草和农副产物可供牲畜饲用。
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2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98.6亿元,增长7.2 %,其中工业增加值373.8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98.7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5.2和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2%、72.0%和17.8%。年人均生产总值4229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6年增长7.3%。
【农业】
种植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7.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3.8千公顷,增长0.6%;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1千公顷,增长0.3%。在粮食作物中,稻谷播种面积105.7千公顷,增长0.6%;玉米播种面积13.0千公顷,下降1.3%。在非粮食作物中,蔬菜面积13.0千公顷,增长0.3%。
全年粮食产量109万吨,比上年增加2.9万吨,增长2.7%。其中,水稻产量100万吨,增长2.0%。蔬菜产量95.7万吨,增长1.0%。
全年肉类总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8.7%。其中,猪肉产量5.6万吨,增长5.2%;牛肉产量0.2万吨,增长0.4%;禽肉产量4.2万吨,增长13.8%。牛奶产量2.4万吨,增长3.6%。禽蛋产量3.1万吨,增长4.8%。全年水产品产量26.3万吨,比上年增长9%。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867公顷。苗木产量850万吨。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渔船)62.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
(上年指代2006年)
【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34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88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666.75亿元,增长4.9%;集体企业产值2.47亿元,增长8.7%;股份制企业产值648.57亿元,增长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15.10亿元,增长24.7%。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40.11亿元,比上年增长57.9%;重工业产值841.02亿元,增长12.6%。工业出口交货值14.7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1.7%。
全年原材料工业产值706.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0.2%,比上年增长8.6%。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产值409.62亿元,增长4.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值257.48亿元,增长18.3%;化学原料及医药制造业产值39.89亿元,增长19.7%。主要产品中,原油加工量615.9万吨,增长14.1%;天然原油产量1206.1万吨,增长0.4%;天然气产量8.7亿立方米,下降2.0%。
全年装备制造业产值4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1.32亿元,增长1.3倍;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23.89亿元,增长1.8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6.53亿元,增长1.7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28亿元,增长61.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值0.46亿元,增长86.3%。
全年绿色有机食品业产值27.94亿元,比上年增长68.6%。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23.90亿元,增长74.8%;饮料制造业产值2.06亿元,增长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为95.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重工业为98.0%,减少0.6个百分点。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率为100.0%;集体企业产销率为85.6%;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产销率为92.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6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实现利税163.35亿元,减少13.53亿元,下降7.6%;实现利润110.03亿元,减少12.15亿元,下降9.9%;亏损企业亏损额2.09亿元,减少0.07亿元,下降3.2%。
【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业】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全年100户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85亿元,实际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163 272元/人,比上年增长10.6%;上缴税金0.1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亏损企业10个。
房地产开发业。全年开工的房地产企业23个。完成房地y,产开发投资10.3亿元,比上年下降2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9.2亿元,下降20.6%。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7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销售给个人3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6.4亿元。年末全市商品房屋空置面积9.2万平方米。
2007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7亿元,竣工产值61.7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29万平方米。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7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4.8亿元,增长22.3%。商品房竣工面积49.4万平方米,增长14.8%。商品房销售额9.5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8.9亿元,所占比重为94.7%。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城镇投资248亿元,增长34.4%;农村投资22.2亿元,增长32.8%。
全市7个特色园区,完成投资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开工建设项目167个,比上年增长41.5%,园区基础设施投资9.5亿元。
全市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82个,完成投资246.7亿元;超亿元以上建设项目29个,完成投资188.2亿元。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亿元,增长43.8%;第二产业投资189.4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投资56.8亿元,增长76.7%。
【本市贸易】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266.4亿元,比上年(2006年)增长72.4%。其中,商品批发额177.0亿元,增长1.2倍;商品零售额89.4亿元,增长19.0%。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按城乡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0.4亿元,增长19.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7.2亿元,增长11.5%。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2.9亿元,增长17.7%;零售业零售额76.4亿元,增长19.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5亿元,增长9.5%;其他行业零售额1.7亿元,增长12.6%。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商品批发额149.9亿元,增长1.4倍;商品零售额29.1亿元,增长26.0%。从主要商品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销售额21.8亿元,略有上升;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销售额7.1亿元,增长6.9%;化妆品类商品销售额0.5亿元,增长17%;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额1.7亿元,增长62.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销售额3.6亿元,增长11.7%;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额122亿元,增长1.6倍;汽车类销售额8亿元,增长28%。
【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增长73.9%。其中,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增长1倍;进口总额0.65亿美元,增长20.6%。出口大于进口1.41亿美元。
全年对美国出口9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对香港地区出口62万美元,下降76%;对日本出口952万美元,下降44%;对韩国出口3696万美元,增长26%;对印度出口5368万美元,增长8倍。年末,全市对外贸易国家(地区)97个。主要贸易伙伴位于前五名的是印度、韩国、阿塞拜疆、孟加拉、巴基斯坦。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3项,合同外资金额4761万美元,合同项目数比上年减少27项,合同外资额增长31.4%。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合同外资额在100万美元及以上的大项目有7个,其中,5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3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6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8%。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136户,其中,当年新增14户。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项目7个;新签合同金额17771万美元,增长1倍。完成营业额16484万美元,增长96%。全年外派劳务人员1448人,增长3.5%。年末全市在外劳务人员1090人,比上年(2006年)末增加231人
【交通、邮电、旅游】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包括铁路)货物周转量25.16亿吨/公里,比上年(2006年)增长13.4%。货运量4715万吨,增长23.7%。旅客周转量8.79亿人/公里,下降1.1%。客运量1820万人,增长5.7%。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15.51万吨,增长31.7%。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9亿元,下降1.7%;电信业务总量20.13亿元,增长26.5%。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函件129.81万件,下降39.0%;特快专递20.17万件;邮政储蓄平均余额44.57亿元,下降4.4%。在长途电信业务中,全年国内长途电话3138.48万次;年末全市局用交换机总容量54.4万门,比上年末下降6.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7.79万户,其中,城市43.17万户,乡村14.6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7.9万户。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45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3.64万户。
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4家,旅行社37家,国家A级以上景区7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3%。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760万人次,增长67.4%;接待入境旅游者5.3万人次,增长55.8%。全年旅游总收入52.7亿元,比上年增长69.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1亿元,增长69.9%;旅游外汇收入2324万美元,增长71.0%。
【市场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升势平稳。全年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3.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3%,蛋、水产品和鲜果分别上涨0.3%、2.6%和6.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5%;衣着类下降8.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5%;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6.3%;居住类上涨6.7%。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3.6%。其中: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4.2%;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5.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3.5%。
【财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各项税收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实现增值税6.2亿元,增长28.2%;营业税2.9亿元,增长2.2%;企业所得税1.5亿元,增长34.3%;个人所得税0.9亿元,增长19.8%。
2007年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农业支出1.9亿元,增长6.4%;教育支出5.8亿元,增长95.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4.2%。
【税收】
全年(2007年)各项税收97.7亿元,比上年下降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2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7%;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0.4亿元,增长23.6%。
年末农村信用合作社人民币贷款余额1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9亿元,增加0.6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0.3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3.4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3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3.4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2.9亿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辽河油田中小学移交地方管理工作。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推进,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2%,高考升学率达到83%,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上年增长55%。
全年(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971人,在校生5012人,毕业生1387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402人,在校生13191人,毕业生2914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8660人,在校生25940人,毕业生7941人。全市初中招生16856人,在校生53738人,毕业生15702人。普通小学招生14682人,在校生84408人,毕业生16858人。特殊教育招生11人,在校生12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8875人。全市小学生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农村85%,城市96%。
全年全市三项科技费用投入20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4%。认定省以上高技术企业32家。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46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1135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7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5亿元,是上年的5倍。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 000万元,认定省级高技术企业25家。
全年共取得省、市级科技成果25项。其中,省级10项,市级15项。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56件,比上年增长53.3%。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1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 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0%。
【文化、卫生、体育】
2007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文化站50个,档案馆5个。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年末图书馆藏书379.3千册。广播电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市各县、区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面100%。
全年全市体育运动员在国内各大项目比赛中,获得17枚金牌,13枚银牌,8枚铜牌。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01亿元。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2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42人,出生率6.97‰;死亡人口4653人,死亡率3.59‰;自然增长率3.38‰;计划生育率97.53%。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7元,比上年增长22.1%;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91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51329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57216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9094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0385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6283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1007人。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85600人,其中,参保农民工40952人。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79417人。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900人。
年末全市城镇福利院10个,拥有床位1044张,收养723人;全市农村集体办敬老院29个,拥有床位2200张,收养2076人。全年发售社会福利彩票2.4亿元,增加0.8亿元,增长48%。年末全市享受低保人数42570人,增加2987人,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24401人,增加742人;农村居民18169人,增加2245人。发放金额总计4207万元,增加659.3万元,增长18.6%。
。
【资源与环境】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达标天数占全年的92%。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8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33.3%。
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35.97%。集中供热面积135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79%。
中国人喜欢去日本,为什么占全球赴日旅游的三成?
如今旅游业的发展在中国是蒸蒸日上旅游购买力排行榜,很多的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购买力排行榜,生活和日子过得好了就会想着出门休闲旅游购买力排行榜,开拓视野和增长见识。不仅是国内游,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游客的影子,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很多看中了中国游客的强大购买力和想要和中国友好发展,都会用免签来吸引中国游客。
近段时间对中国免签的国家越来越多,继伊朗和伊斯兰卡之后,除了免签之外,放宽签证条件也是能让游客省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加吸引中国游客。近期,日本也对中国游客开放一些便利,针对部分单次赴日的中国旅游团体游客签证开启网上申请模式。先向部分旅行社开放,然后再逐步扩展到所有赴日个人旅游签证业务。
赴日旅游,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游客的大热门,如今开放了在线签证申请,让签证手续办理更加简洁方便,相信又会是一波人潮涌动。有去过或者是关注日本旅游的小伙伴们肯定能感受到,在日本景点中随处可见中国游客。不过,如今中国旅游团出国旅游中老年人都会比较多,比如说中国大妈,也许是对其他国家新奇的东西很感兴趣,所以举世皆知中国游客的购买力是十分强悍的。
据日本观光局(类似中国旅游局)相关数据显示,赴日旅游的外国游客为1663.36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达到453.25万人,占据了外国游客总人次的三成。而且这三成的中国游客消费能力也是十分的强,达到了8950亿日元,位居外国游客消费能力的第一名。估计日本人也深知中国游客是他们的“大顾客”,所以在商场的服务员都或多或少会一点中文。
对于中国游客来讲,赴日旅游不仅是日本放宽签证手续,没放宽时赴日旅游的游客也是非常之多。为什么日本会吸引这么多中国游客呢?日本的景色、文化、服务、热情、友好、还有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中国游客都称赞,其次是日本对待游客的细节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到位,在口口相传之下肯定也会有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
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司领导带上我去日本出差(见世面),在路途中遇见不少第二次赴日旅游的中国大妈,在闲聊时大妈透露了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爱去日本旅游,背后的猫腻其实就是日本对待游客的细节让中国游客倍感尊重和舒适。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大妈说道让她感触很深的小细节:在飞机场,工作人员会将行李箱摆放地非常整齐,而且都是把手向外,这样让游客拿取非常方便。在车站的候车座位上还有放置雨伞和食物的摆台。在乘坐车辆的时候,就会发现车座后背上有小袋子,作用是拿来放车票。不像中国动车上验票时还要叫醒因旅途劳累而熟睡的乘客。
日本的国土面积小,所以土地和其他资源显得是十分宝贵的,日本的很多的酒馆,餐馆,宾馆的面积都很小,都会用最合理的空间设置更舒适的环境,在日本洗过手的水也是要留着冲马桶的。而且日本的垃圾分类和街面整洁真心让人佩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深入人心,这点就是需要我们所学习的。
抛开种种历史原因,其实日本还是有很多有趣的旅游景点和值得中国人们所学习的地方。
我国国民购买力究竟有多强
中国的“壕”们到了国外购买力究竟有多强
4 425
分享到:
更多
518.2 万,这是今年春节中国人出境游的人数。
素来以“土豪”著称的中国人出国旅游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在国内旅游,不过我们这里说的不是到日本买马桶盖——《2014 中国高端旅行市场报告》称,89% 的高端旅行者表示会在境外购买奢侈品,其中化妆品的比例最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喜欢到国外消费奢侈品牌。
他们到底有多能买旅游购买力排行榜?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旅游部门统计,仅在加州,2013 年中国游客就在那里贡献了 19 亿美元的消费总额,在去年,内地游客买走了 47% 的奢侈品。
去香港的人变少了,他们更喜欢韩国、泰国和日本
今年春天的七天时间里,上海的虹桥机场出入境人数达到了 36.6 万,这个数字跟去年比起来,上升了 40.9%。内地游客跟 2013 年相比,多了 100 多万。韩国、泰国、日本是中国人最喜欢去的三个地方。你最近常听到的消息也许是日本的电饭煲、马桶盖、数码产品被抢光,奢侈品当然也不例外……在今年春节期间,东京银座的免税销售额翻了三倍,而在韩国,有 80 万的大陆游客涌向首尔。如果你去过,你会看到首尔商场的导购人员都身着中国服装,并提供汉语服务,以吸引中国游客。
泰国也是很多内地游客选择的去处,它以多样化体验式奢侈消费品为中国游客所吸引。春节期间实际访问的游客数量达 69 万人次,超过预计人数的 30%。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内地游客最喜欢光顾的国家里,十个中有七个都是来自亚洲——距离近、容易去是很重要的原因。与此同时,在今年春节,赴港旅游购物的大陆游客数量甚至在近 20 年间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在去年,这个增长率还是 13.7%,香港旅游业和奢侈品商业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冰冻期”。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春节期间奔赴日本的大陆游客多达 45 万人次,为其贡献了 1125 亿日元(约 60 亿元人民币)的消费额。日韩对于大陆的签证政策放宽,人民币汇率升值,海外旅游业的不断完善,以及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中产阶级对于消费品质的诉求越来越高,是其中的原因。
他们在国外是怎么花钱的旅游购买力排行榜?
中国人出境游人数增多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内地奢侈品市场规模下降。跟内地游客赴港旅游一样,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跟 2013 年比起来,下降了 1%——他们的钱都花到了全球的奢侈品市场上,全球的奢侈品市场上,有 30% 是中国的消费者花掉的,他们花掉了 3800 亿元。
出境消费的主要群体大多是趁着一周以内的假期进行家庭游或者跟团游,或者个人进行短时间的出差,他们肩负着“重任”——为自己在内地的亲友进行大批代购。选择出游地点的时候也会更加精打细算一点,往往跟签证获得的难度和航班时间、目的地国家的自然环境为主要考量。而由于今年美国因对中国大陆的签证政策放宽,大陆游客奔赴美国的人数增长率达到了 39%。
中产们在国外喜欢逛的牌子仍是你常听说的——LV、爱马仕、PRADA,而随着内地市场的萧条,令多数奢侈品牌对于以在内地开设新店来扩张市场持保守态度,今年除了 Coach,Prada,Michael Kors,Kate Spade 等少数品牌还能保持较好的开店速度和质量外,其余品牌都在调整销售战略。
中国奢侈品市场上主要消费群体从而也变得更加年轻,更加注重消费品质,多数奢侈品牌将以巩固现有门店、装修翻新以获得更大规模为重心,同时提升顾客尤其是VIP的购物体验和服务质量,以保持品牌内涵和价值。
不过,内地的奢侈品市场规模下降主要是由于男装和腕表的下降,这类送礼佳品今年在内地卖的很不好,根据瑞士钟表联合会发布的去年四月份数据,瑞士手表在中国内地的销售 4 月份下跌了 6.5%。市场从一开始的男性消费者主导品类向女性消费者主导品类转移——女装和鞋履的增长率仍然在保持。但是内地这个奢侈品类的下降,也都在国外的消费中弥补了过来。
除了出境购物,代购的市场也越来越大
贝恩投资公司的年度报表显示,高达 70% 的受访者通过代购渠道购买过奢侈品,而有 60% 的消费者表示会在未来增加代购支出。这是比起亲自到国外度个假然后拎着大包小包回国更加方便的一种方式。2014 年,中国奢侈品支出有 30% 都是通过代购完成的。
不过,代购和海淘等间接渠道中,人们购买的东西不太一样。化妆品和数码产品的消费遥遥领先,其后才是箱包、腕表和珠宝。
过去的日本也有爱出境购物的中产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新兴的中产阶级应运而生。他们追求奢华闪耀的生活,而来自西方的奢侈品则成了最好的地位象征。一时之间,国内爆发了对皮草、珠宝和高级时装的狂热追求。但当时日本的奢侈品销售渠道狭窄,供应链运作低效,无法应对国内急速增长的需求量。这样的局面之下,很多日本投机者眼见商机到来,便跑去欧洲以零售价格买下商品运回日本,在东京的商店以三到四倍的价格出售,这种方式与当下的买手店运营方式颇为相似。
当时日本国内的奢侈品主要消费群体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拥有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其维持生活所需的基本支出很少,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购买力。当时的日本银行界,将她们戏称为“单身寄生虫”。就是这群“单身寄生虫”对于体面和优质生活的追求,令她们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来自全球的奢侈品。和中国颇为相似的是,日本最初消耗最多的也是拥有明显商标的品牌,如 LV。
巨大的价格差异和上新速度的劣势,令一部分日本人开始奔赴境外购买奢侈品。他们最喜欢去的是夏威夷和韩国,原因无非距离近,气候好,还能使用日元。他们参加奢侈品牌授权的公司所设计组织的购物旅行团,所到之处都被买断了货,整个夏威夷怀基基海滩常年都洋溢着日元的味道。当时日本国内的奢侈品市场占到全球总量的 20%,而那些意识到强势的日元能够在海外买到更多奢侈品的日本游客,又抢购了占全球总量 30% 的货品。即便是陷入泡沫经济的 90 年代,对奢侈品极度痴迷的日本人依然没有停止出境扫货。当时《纽约时报》评价说:这正是受到奢侈品狂潮洗礼中的日本人。
如今对中国中产们来说,日韩泰就是曾经之于日本人的夏威夷,连商家招徕客户的方式都一模一样:购物团、母语导购、使用母国货币等。
中国新兴中产阶级不再喜欢大牌子
不过,中产们在选择上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十大品牌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尝试新兴的、针对年轻群体的轻奢品牌,对个性独特有强烈偏好的消费者则转向了小众设计师品牌。巴黎世家,Michael Kors, Kate spade,Alexander Mcqueen 开始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奢侈产品的价格虽说是代购海淘兴起的最重要因素,但大多数消费者表示相比产品的做工和品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价格上进行妥协,换句话说,就是对于产品的性价比有了更高的要求。奢侈品牌集合买手店,如连卡佛、IT、Joyce 等,因其一站式购物体验越发获得追捧,而折扣店的重要性有所下降,2014 年消费人群数量同比下降了 10%。
越南旅游消费水平
1元人民币等于3490的越南盾
过去旅游你就是土豪,住个经济型酒店算成人民币才四、五十就够了
扔个100块人民币,龙虾大餐可以吃到嗨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