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采集

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避暑旅游的消费特点)

采集 2023年02月19日 12:32:08 1

本文目录一览:

大批中国游客为什么去非洲避暑?

天气高温热到爆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许多网友戏称“干脆到非洲去避暑”。这不是开玩笑,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目前非洲正好是一年中最凉爽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的季节,肯尼亚、南非和毛里求斯都成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了陆客最爱的“避暑胜地”,人潮是去年同期的3倍。

据悉,非洲已成为今年陆客出境游最爱的“避暑”旅游目的地之一。在非洲,最受欢迎的依次是毛里求斯、肯尼亚、摩洛哥、南非和突尼斯,旅游价格和去年差不多,多集中在1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出游天数多在8天以上,本月中上旬将是暑期出游最高峰,上海、成都、北京、广州、深圳、昆明、西安、南京、武汉、无锡是赴非游十大热门客源地。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8年赴非陆客只占大陆出国游总人数的3%,2016年升至10%,达1130万人次,且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成长。

据非洲媒体报道,由于签证条件的放松和直飞航班开通等原因,2016年赴衣索匹亚、肯尼亚和南非的陆客人数都大幅成长,前往非洲旅游的主要目的包括到非洲庆祝婚姻、毕业、生日或是过节,感受不一样的异国风情和文化。尤其是陆客购买力高出欧洲游客40%,对非洲旅游业来说,大陆游客是“天上掉下来的蛋糕”。

原来非洲的夏天并不炎热。

中国游客为何涌入非洲避暑?

近来,全国各地持续高温热到爆,许多网友戏称“干脆到非洲去避暑”。统计资料显示,非洲已成为今年中国游客出境游最爱的“避暑”旅游目的地之一,人气最高的目的地依次是毛里求斯、肯尼亚、摩洛哥、南非和突尼斯,出游天数多在8天以上,费用大多在1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目前非洲正好是一年中最凉爽的季节,肯尼亚、南非和毛里求斯都成了中国游客喜欢的“避暑胜地”,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

非洲为何能称为避暑圣地。

非洲3/4的面积都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横贯中央。 非洲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主要分为5个区域:

热带沙漠气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和西南非的纳米布沙漠、喀拉哈里沙漠。

亚热带沙漠气候:位于撒哈拉沙漠外侧。

地中海型气候:包括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沿海和南非一带。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

热带草原气候:位于热带雨林边缘。

非洲赤道附近的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主要气候是热带雨林与热带草原气候。尽管在热带,但因为雨水充沛,加上平原地区空气流通性好,其实不少地方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灼热”。

撒哈拉沙漠自然就是一片广袤的大沙漠,刚果盆地则是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也就是说,这两个温度最高的地区,并没有密集的人群居住生活。

非洲其实是一个高原大陆,它很多地方的海拔都超过了1500米以上。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要下降0.6摄氏度。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海拔高,山顶还有终年积雪呢。 更何况,对于赤道以南的非洲来说,7月份可是冬季啊。

所以,避暑是可以选择非洲的。

法媒:中国人用西瓜、冰冻果冻和省电应对热浪!法媒为何关注中国避暑方式?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之后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欧洲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的很多国家都受到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了影响,例如英国法国等地区。而且在夏季炎热的时候不仅仅是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我国,包括这些欧洲国家也都非常难熬,因为欧洲的很多国家出现了电力不足的现象,夏天也没法正常的使用空调,平时用电也只能节省。在2022年7月18号的时候,法国的新闻就发布了一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人避暑的方式,例如平时会吃冰西瓜,还有冰冻的果冻来应对夏天的炎热,同时这也是一种借鉴。

法国的这篇新闻中报道的是中国人在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地方都在和高温进行战斗,中国南部还有中部的10多个城市都出现了高温预警,而在温度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居民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方式。例如在著名的古都西安里面的商业区,人们会把自己的喊叫声跟音乐喷泉相互联系,然后就变成了水上的游戏,这样可以让大家感觉到放松,孩子们在里面玩的也非常高兴,最主要的是水能够帮助人们降温。

而出租车司机在行车的过程中天气非常炎热,也不太好去做生意,所以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大家更愿意在家里免吹空调和吃冰西瓜,包括很多年轻人是直接光着身子骑自行车。温度在不断飙升的同时,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在不断的突破高温记录,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暑方式。

而且新闻里面还说有一个电工在70多米高的电线杆上面吃西瓜来解渴,而且在西安有一群年轻人身上穿着T恤,直接在路边卖冰粉和冰果冻,在夏天的时候,这类食品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而且热浪在不断的袭来,很多地区的电力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而西安的有一个酒店为了省钱,直接把空调定在了28度,而且法国的新闻中还说中国人为了避暑直接躲进了防空洞。法国媒体之所以这么关注中国人避暑的方式,应该也是想借鉴和学习,毕竟欧洲地区7月份也是非常热的。

国内旺季旅游的利与弊

旅游的旺季简单的说是指五一、十一长假期间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以及春、秋季气候宜人时节,或寒暑假等。

首先说以下旺季旅游的弊端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

1) 挨宰的季节--中国人历来比较重视节日,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不少人心中这样认为:"不花钱就不算过节"。他们平时省吃俭用,而到了假日里就会大把花钱,不再斤斤计较,即之谓:"花钱买痛快"。这是中国人消费的一大特色.如今人们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出现假日期间旅游消费场面也是司空见怪。但中国消费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周长假",无所适从,感到束手无策。因而对假日的安排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众心理强烈。才会有"千人争走独木桥",造成了今年"五一""井喷"现象的出现。面对突然来临的购物消费狂潮,许多商家、旅行社感到措手不及,仓皇上阵,忙中出错。消费火爆的同时,消费者投诉也热了起来,这固然与消费者自避暑旅游的中国消费者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不少经营者借机"宰客",故意欺诈消费者;有的从业人员借机"敲竹杠"、"要黑钱",弄的消费者苦不堪言,发出"花钱买罪受"..........的呐喊。使消费者的"满腔热情化作了一盆冷水",消费者"谈‘假‘色变",恐惧症油然而生,难怪不少消费感慨:"不出去,后悔一辈子;出去了,一辈子后悔"。

2)挨宰的旅程:旺季外出旅游旅途中经常到了这样的烦心事:买票队难排、观景人挤人、北风挟雨来、如厕挨半晌……因此常有这样的感慨和无奈--- “那哪是看风景,简直就是看人”。

在此举以例说明:如5月2日,刘女士和丈夫去大连,一下火车,就下起了淅沥的小雨。设想中的街头漫步游玩变成了雨中狂奔。当天上午10时许,两人按计划来到了老虎滩公园门前,可是公园门前的一幕却让夫妻二人“望人兴叹”,数以千计的旅客在购票处排起了“长龙”。

为买到票,第二天清晨6时30分许,两人起了个大早。但进入公园后,因为人多,他们很难仔细地端详想要观赏的动植物。人群中,两人一会儿被挤出来,一会儿被挤进去。

“那种情景让我有些后怕,当时,很容易回想起曾经发生在北京的密云惨剧!”刘女士描述当时的心情。烦心的事情不止这一件,最让刘女士烦的是,着急“方便”时,却也要排上半小时的长队。以免到外头遭受人挤人之罪。

事实上,出于对黄金周爱恨交织的心情,“躲进小楼成一统”正成为许多城市人过黄金周的选择

3)游人过多,难以清静;食宿困难、价格昂贵;交通困难,车船票难买,容易耽误旅程。

旺季旅游的优点:

1)线路多。

2)旅游的黄金季节,气候适宜、风景最佳,往往能看到风景地的代表性自然风光(受季节影响)

3)服务设施相对较全面、完善。(但平均则又可能紧张)

4) 淡季旅游时,不仅车好坐,而且由于游人少,一些宾馆在住宿上都有优惠,可以打折,高的可达50%以上。在吃的问题上,饭店也有不同的优惠。因此说,仅此一项,淡季旅游比旺季在费用上起码要少支出30%以上.;另外,游人少,可以更好更直接地感受到各种不寻常的风光;尤其步行观光不受干扰,能够到达旺季时因游人过多难以到达的地方。

滑雪旅游哪里强,金主用户都在哪

滑雪旅游哪里强,金主用户都在哪?来看这份滑雪旅游消费者大数据报告 | TBO数读旅游

2018-01-11 00:07滑雪

在大众旅游消费时代中,滑雪作为冰雪旅游的核心项目,以其参与性强、消费带动力强等特征,具备很高的产业价值。然而,国内滑雪市场中,滑雪消费者和滑雪运动还处在初级培育阶段。

当下的滑雪人群画像是怎样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消费偏好及消费能力?大数据分析如何帮助滑雪产业找到创新突破点?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冰雪旅游峰会上,中青旅联科、Talking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中国天气网共同发布了《滑雪旅游消费者大数据报告》。

讲述者:史文蛟

职位:TalkingData DTU战略合作总经理、旅游消费者大数据实验室主任

大家好!我是来自TalkingData旅游行业的负责人史文蛟。之前在黑龙江避暑峰会的时候,我们曾发布过一个《避暑旅游人群大数据报告》。今天借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冰雪旅游峰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中国滑雪旅游消费者的大数据报告。

报告来自于三方合作:中青旅联科提供了线下滑雪爱好者的定向访谈数据;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网有核心发布的观测数据,以及雪质的一些探测数据;同时TalkingData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在滑雪场的地理围栏构建获取的人群数据。

样本提取是主要的七个省市,以及32个主要的滑雪场和滑雪度假村,数据的取得周期是在2016年的12月份到2017年的3月份,上一年的雪季。

中国滑雪目的地与客源地分析

首先看中国滑雪目的地,我们从温度、雪季时间、湿度、风力、雪质五大指标为标准衡量中国滑雪目的地气象指数。

可以看到,黑龙江省雪季长且雪质佳,具有开展冰雪运动的先天优势。吉林省综合指标也都非常不错,且温度适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吉林每个雪季都会有8到10天的雪质为粉雪,这点是专业滑雪爱好者关心的。

河北省的滑雪场地与滑雪度假村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地区,会受到一些地域的影响,同时它的气温变化也比较大。北京的雪场主要在北部的密云、平谷、包括延庆地区,我们北京从雪质、温度来讲都比较适宜,唯独的缺陷在于雪期相对较短一些。辽宁省也有温度高、体感好的特征。

就新疆地区而言,雪质较好,同时整体舒适度也较高,不过地处较远。综合来说,整个冰雪产业联盟的7个省市里面,相关气象指标都是符合于整个滑雪产业发展的。

第二点,我们想通过滑雪人群的客源地,来分析我们这些游客都从哪里来?他们的活跃区域在哪里?

我们看到,北京是最主要的滑雪旅游人群来源地,上海、哈尔滨、吉林等城市居于第二梯队,乌鲁木齐、沈阳、长春、大连、广州、深圳等居于第三梯队。

整体来看,无论是从城市角度还是省份角度,滑雪旅游人群主要来自有滑雪传统的地方,以及冰雪资源稀缺、且经济发达的区域。

我们逐个来看一下它的来源地——黑龙江地区客源地主要来自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回顾6月份发布的避暑报告,黑龙江避暑客源地也主要是北京、广东、江苏地区,这与双方地域、旅游资源优势刚好互补。

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地区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除了覆盖一线城市以及东南沿海城市以外,还覆盖到了一些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和显著的全国影响力。

吉林省客源地主要在东部沿海,在内陆的影响相对黑龙江来讲,可能略低一些。河北由于紧邻北京这一滑雪旅游核心客源市场,因此北京客人也占据着河北省滑雪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部分。

京、蒙、辽、新的客源,主要来自本市本省,同时也覆盖了周边的省份,以及发达的东部沿海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

滑雪旅游客源结构及消费力分析

通过TalkingData分析的数据,我们细化看一下来到黑龙江的外地游客在自己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域,这些区域对于我们做滑雪旅游资源的目的地营销,会提供一些线下推广的帮助。

我们以北上广和哈尔滨四个城市作为案例。首先看到,去过黑龙江雪场的哈尔滨本地朋友,在哈尔滨主要的聚集和消费地点在中央大街和博物馆地区。

在北京,四个方向基本都有覆盖,与去年相比呈扩大趋势。2017年1月,我们发布《中国冰雪消费者人群报告》的时候,滑雪人群还主要分布在中关村与东三环地区,今年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除了中关村和CBD地区,在鼓楼、德胜门地区,以及顺义和望京地区,这些也都成为滑雪高消费人群聚集的地方。

广州跟上海地区,呈现了一个点状分布的情况,主要分布在核心的商圈,像中山公园、人民广场、陆家嘴等等。广州的特点比较突出,客源主要活跃在天河地区,以及越秀公园、海珠广场附近。

我们还对整个滑雪游客的一些消费需求做了分析,这些不同的消费特征对于滑雪产业的多元化升级,可以用作参考。从整个人群结构来看,滑雪用户72%是男性,年龄在26到35岁之间。多为注重生活品质,热爱旅游,喜欢网购的80后、90后一代,具备高消费、高要求、高层级的特点。

但是通过对线下滑雪旅游人群的定性调研,我们发现在线下消费中,超过60%的人群只愿意花费500元左右,这是挺让我意外的事情。同时,除了大交通外,大家的消费项目集中在雪票、设备租赁和住宿等滑雪基本项上,对于休闲消费项目的选择率较低,验证了我们整个滑雪消费项目里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与其他大众旅游方式“家人或亲戚”占比最高有所不同,滑雪旅游的同行成员中,“朋友和同事”占比最高,达到50%,“家人或亲戚”仅以38% 的占比居次席。说明目前滑雪旅游还属于“圈子文化”。

滑雪产业升级建议

实际上,大数据分析表明,单纯为滑雪而去滑雪的人仍是少数群体,通过定向定性的受访者表示,大部分用户会关注雪场的基础设施和滑雪运动本身:交通是否便利、雪质是否好;同时他们还关注雪场周边的配套,比如温泉,美食,酒店品质,以及对应的休闲消费娱乐设施——这些都是滑雪旅游需要和其他业态相融合的一些验证。

要快速发展滑雪产业,就需要将滑雪与度假、旅游更紧密地结合,以适应更多中国旅游消费者。应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增加更多消费业态,打造“滑雪+休闲度假”的综合配套模式。

另外,中国滑雪旅游人群中年轻人居多、青少年不足,滑雪教育亟待加强。要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必须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冰雪,可以从政府层面鼓励青少年学习滑雪,发展“冰雪+研学”旅游,开设滑雪课程,通过培育滑雪旅游“下一代”,保障滑雪市场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滑雪旅游客群结构中,普通滑雪旅游体验者占比巨大。我个人还处在初级的学习阶段,这也是给滑雪专业赛事、包括旅游节庆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在2020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也会对于我们的滑雪基础设施,滑雪专业性,包括周边的配套设施等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

最后,对于滑雪产业的综合全面发展,这里提供四个建议,第一,滑雪+旅游,可以快速提升滑雪人群的基数跟规模;第二,滑雪+温泉,通过这种组合打造精致滑雪度假体验;第三,滑雪+生活,围绕消费者需求去创新消费业态;第四,滑雪+教育,我们看到未来90后包括00后这些人群作为我们未来消费的主力军,我们希望能积极的培育滑雪的下一代。

中国游客的消费特点

和过去几年相比,现在的中国旅客的特征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是探索,83%受访者更喜欢探索多样风土,文化特色;

二是悦己,82%受访者不惜花更多钱,大方犒赏自己;

三是开放,77%受访者更乐于深入当地,结识当地友人;

四是独特:77%受访者拒绝一成不变,更追求独特体验。报告强调,中国新兴旅客热衷于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乐于花费更多以获得优质体验犒赏自己。同时,他们也期待酒店更具文化性、舒适性、社交性和独特性。

报告研究发现,中国旅客认为旅游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缩影。上述这四大变革也体现在中国消费者旅行中的具体需求上:舒适是最重要的需求,其次是文化需求,探索需求及个性化需求。一是努力工作,尽情享受——67%受访者享受当下,无暇担心未来。其中,5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期待寻找能够提供“振奋人心的体验”的酒店。

二是乐于表达,自我澎湃——69%受访者表示他们乐于展现自我独特品味,成为关注焦点。其中,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喜欢酒店装饰更具当地特色,而48%的受访者则表示他们更喜欢酒店的独特设计和时尚风格。

三是短暂抽离生活——63%的受访者更喜欢简单享受生活乐趣,同时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较关心酒店如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报告指出,上述特质的呈现无关年龄,充分说明中国新兴旅客在生活方式及品质方面的追求不再仅仅以年龄和地域区分,更多是自身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展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