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东西方旅游价值观、旅游消费观和旅游审美观有什么不同
日本和韩国当然不同,日本消费很高,但地方很发达比韩国好多了,比如说你想买一个汉堡,在国内不到20元人民币左右对吧,在日本买一个汉堡780元日元就等于人民币100元,日本人对各人很有礼貌,服务有很好,不管什么东西比国内贵,如果你到日本的话,必须拿1W人民币差不多就够了,韩国我没去过,但听我班同学说韩国坏境比日本差了一点,但很便宜,还有那个什么化妆品很便宜!
每个国家都不一样,要根据你想知道的哪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均消费水平而定!
旅游审美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审美规律
1.信息来源及途径
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现象都可成为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此外还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但是由于各旅游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每个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兴奋点不同,故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会有差别。
应当说明,因为人类在长期接受外来信息刺激过程中,各种感官之间经常会互相协作,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虽然某一信息只是通过某一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会有所反应。这种现象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最易发生。例如“此时无声胜有声”①、“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②等,都说明视觉器官引起了听觉器官的联带反应。“望梅止渴”则是视觉器官所引起的味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2.信息的加工
经过神经中枢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判断、综合、加工,即思维过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对人的感情和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了旅游审美效果。其过程为:外界刺激→感官→情绪变化→分析判断→联想→思维→概念→理性认识→行为。但是,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作用强度在阶段上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那些偏于耳目之娱的自然风光、消遣娱乐的旅游项目,主要在于运作程序的前半程,即外界刺激→感官→情绪变化,其余则相对较弱;而那些思想感情较强的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则贯穿整个思维过程,并且着重于后半程的效果,对人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
3.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的结果是最终使外界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激动和思想的变化,从而达到精神的“净化”。故审美过程是客观外在世界与主观内在世界的统一过程。所以,审美必须是主、客观的统一。即如清代吴在湄在《天下名山游记·凡例》中所云:“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之性”,也必须如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达到东晋顾恺之在《画论》中所谓:“迁想妙得”,要求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这也就是美学上所谓“移情说”。因而,人们应放弃冷漠的态度,调动主观积极性,去努力追求美。
4.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般美学常将美分为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它们又可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形式美中包括和谐、对比等。自然美和形式美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作用,迅速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产生感性认识;而社会美和艺术美则重在思想内容,影响理性认识。但是,此二者不可割裂,它们都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是美学的基本法则。
5.美的时代性及阶级性
对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任何阶级、阶层而言,有其一致的一面,特别在形式美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例如和谐与对比的规律从来为人所肯定。然而美又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这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劳动者绝不会以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风为美。中国历史上不是也有所谓“环肥燕瘦”之不同吗?汤加,以至许多非洲人,传统上以肥为美,而今汤加国王却身体力行提倡起减肥运动来了。
6.美学的“间离效果”
也称为“距离效果”。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心理距离。即在审美过程中,虽然人们仍然会考虑现实需要,也正因此美具有了阶级性。但另一方面,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审美主体必须暂时超脱现实的功利目的,不能纯粹从实际利益出发,才能更好地进行美学欣赏。如果仅从功利出发,商人眼中的矿石就只有货币价值而无所谓美;木匠会觉得扭曲的树木毫无用途;农民和牧民也会认为石林贫瘠不毛一无所取;山民更会因山高路险、环境闭塞、生活不便而烦恼。然而上述景观却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功利的考虑是出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审美是出于精神生活的满足。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假如无视二者的差别,必将极大地破坏审美效果。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也必须对此给予重视。在长城上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在定陵中高悬说明牌,大书当年为修建陵墓花费多少钱,而当时有多少百姓饿死等,即是忘记了美学的“间离效果”。
其二是空间距离和媒介的作用。古代女诗人郭六芳的《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正说明因为隔江相望,有了空间距离,并且是透过江上烟波相望,平常的景物就变得格外美丽了。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同样的景物,夜观与昼观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皆因光照这一媒介不同。陈简斋:《海棠诗》“隔帘花叶有辉光”,则描写出了竹帘所造成的间离效果。
当然,体验型旅游(如民族风情、品尝美食等)、健身运动、娱乐活动、科学考察、探险等旅游项目,则应尽可能减少此种间离作用,以求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详尽的了解。
开春,外出旅游又开始热起来。
旅游,是行走在路上的一项花钱找“辛苦”的活动,但大多数人乐此不疲,尤以广东人为甚。外出游玩,有人不虚此行,也有人收获甚微,甚至自觉“大失所望”。这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善于在游玩中发现美,是否善于设计旅游项目,找对出行路线。
旅游有一个审美价值取向和活动内容选择与安排问题,即外出旅游前要想好“看什么”和“怎样看”。只有旅游的对象和项目符合你的要求,才能玩出美感,玩出味道来。
我把众多旅游项目分为五类:
一是风景风光游。风景游分为山景游和水景游,水景游又分为海上景与江湖景。
二是名胜古迹游。我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各地有不少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既是一种文化品位,又是一种历史回顾,更是对众多古建筑的仰望。旅游,少不了对名胜古迹的寻觅,也是最令人向往的路线和“走”的目标。要看大秦、西汉时的长安,那儿有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乾陵等,一种出土的“历史展览”令人回味无穷。要体会地方小食与秦淮河风情,可以去六朝古都的金陵南京,回想南朝才子的风流倜傥。当然,最值得一去的要数北京,紫禁城的大小宫殿,令你流连忘返,惊叹华夏前人的鬼斧神工。
三是影视城游。这是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和艺术的迅猛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特色旅游项目。影视艺术的突飞猛进,带旺了外景拍摄事业。人们在拍摄制作影视作品之余,留下了亦真亦幻的一座座仿古写实的影视城,造就了全新感觉的一处处散发着艺术味道与气氛的旅游市场。由于影视作品在屏幕上播出所带来的群体效应,以及名编名导名演们的号召力,影视城便成为游客旅者外出旅游又一选择。
四是名人踪迹游。崇拜名家伟人,访寻古今中外名人故居以及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也是近年来外出游客旅者很热衷的又一出行项目。在游览中,你可以感悟名家伟人成长的历程并从中得到启迪,也许你会因此对人生走向和生活价值进行重估与选择。
五是历史事件游。历史是现实的影子,总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记忆又带着人们走进历史。新兴的历史事件游,往往带给游客的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的多重鉴赏与立体思考。寻找历史的足迹,是为今天寻找对照的镜子,从曾经的重大事件中回味历史的经验教训。
当然,上述五种旅游项目,是旅游过程中最常见的项目,此外,还有人造景观游、动物世界游等,当你选准项目,落实“走”的内容,走进早已心仪的景区时,你就会长出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美”的东西,去回味景观给你带来的愉悦与思考,在旅游中达到强身健心、增长见识。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是把诗文题咏与自然景象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好的题名可以提高一座园林的格调,为园林增添“书卷气”,对园林景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游人感受到一座园林的文化素养与历史渊源,加深对园林风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的了解,从而增添游兴,令人回味无穷。
避暑山庄内景点众多,题名各具特色,内容分为鸟兽虫鱼、春夏秋冬、花叶色香、云山水月等,有形、有色、有节、有时、有味、有声、有感、有情,或写实、或写意、或点景,使诗情画意融于景中。“试马埭”、“驯鹿坡”、“石矶观鱼”、“莺啭乔木”这些以动物为题材的题名,或是骏马奔腾,或是麋鹿成群,或是鱼翔浅底,或是鸟儿婉转啼唱,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在眼前,渲染了山庄的自然野趣。还有的突出了山庄的季相特征:一夜春风梨花开,晶莹的梨花与融融的月光相伴,正是“梨花伴月”所描述的意境;盛夏,酷暑难当,而“烟波致爽”则是“四围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秋季,当轻霜乍染时,“吟红榭”则是欣赏和吟咏红色枫林的最佳处;冬季,登“南山积雪”,遥望南山,可见岭上积雪经久不消,洁白如玉。四季之景,皆有可赏。“西岭晨霞”、“锤峰落照”的题名则用简练的词句说明了赏景的时间、对象和景观特点。前者则是指山庄西侧的山谷峰峦每当旭日东升时,霞光映照的景色;后者,则指当夕阳西下时,在此欣赏庄外磬锤峰在夕阳映照下金碧辉煌的景色。而有的则是巧于因借,“香远溢清”借花之香,“暖流喧波”借水之音,“风泉清听”借风成趣,“青枫绿屿”借色添彩,观其色、听其声、闻其味,赏景的内容更加丰富。
山庄中的景点题名有很多是取意于古代诗句的意境,引用已有的现成诗句略作变通而成。如“水流云在”取意于杜甫的《江亭》“水流水不兢,云在意俱迟”;“月色江声”取意于苏东坡的《赤壁赋》“月白风清……江流有声”;“双湖夹镜”由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化成……这些富有诗意的题名,将游人带入诗的境界,给人留下了神思驰骋的广阔天地。此外,还有一些题名反映了康熙、乾隆的政治抱负、道德观念、思想感情。如“澹泊敬诚”则表达了康熙皇帝追求恬静寡欲,谨慎真诚的思想;“戒得堂”则是乾隆皇帝以此来警惕贪得无厌的思想滋长,这些则又是把人生哲理融入景点之中,引人深思,从中获得启迪。
避暑山庄景点的题名,可以使游人了解山庄的自然景色、园林建筑以及康熙、乾隆的政治思想,突出了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特点,是造园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审美有哪些特点?
旅游是以游览为共同目旅游审美与消费的、以旅行为手段的活动。所谓游览旅游审美与消费,就是流动性地看,也包括听。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不管他们所抱的旅游直接目的怎样不同,但是他们在旅游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会欣赏到其中美的形象,产生美感这种高级的情感愉悦,而且有些人还会使美感升华,进而创造出美的事物来。这就是形象意义上的旅游审美活动。近年来,不少学者以旅游学、旅游美学和旅游社会学等为理论工具,对旅游审美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瑕瑜互现。拙文不揣冒昧,本着“批判地吸收”的原则,对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一次系统梳理。
一、 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通过旅游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是所有旅游者的共同追求,也是旅游的本质之所在。一般而言,所谓审美,指的就是审美主体对客体之内容与形式价值(如美丑)的感知、观察、审视和品评,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带有情感的认识,具体而言,旅游审美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历史性
旅游审美属于历史的范畴,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活动。人类早期的旅游活动中,由于人类无法通过掌握自然规律来控制自然力,因而拜倒在自然脚下,试图通过对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朝拜以获得上苍的佑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随着历史发展,旅游审美的目的开始向求学求知倾斜,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到郑和下西洋,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徐霞客的考察旅游,旅游审美的知识性和功利性在增加。18世纪中叶,卢梭、歌德、海涅等人掀起“回归大自然”的热潮,旅游者开始真正自觉地进行自然观光旅游。20世纪后,旅游者更多地渴望亲身参与,甚至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在自然界,希望通过亲身体验克服和净化自身的渺小和平庸,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获得由衷的喜悦。
个体的审美活动也是这样。在最初的审美中,由于个人审美能力的限制,往往是匆匆忙忙,赶来赶去,到各地名胜去走马看花,浮光掠影地看个大概,选个景点赶快摄影留念,赶任务式地疲于奔命,满足于“曾到此一游,留个纪念,可以此身无憾矣!”后来个人阅历的丰富和人生体验的增加要求尽可能提高旅游的审美文化质量,充分发掘出旅游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让自己在旅游中玩得更开心,更惬意、更有意义、更有收获。
这些都得益于自身审美的修养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正所谓“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有不同审美能力的人,可以从美景的色、形、音得到悦耳悦目的愉快;也可以进而从美景的表层内容得到愉情愉意的享受;也可以进而从美景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得到畅神畅志的精神提升。
2、 休闲性
这是旅游审美活动溶解美的体现。休闲不是空白,不是抬头看天,不思不想,无感无情,也不只是睡觉。要休闲得快乐舒畅,有丰富充实的内容,有高尚而不低俗的品味,就要有所讲究。人的生活中,不但有金戈铁马,艰苦奋斗,而且也该有泛舟湖上,徜徉于山水胜景之间,寻趣于茶余饭后,花前月下,这就有了旅游和游玩等活动。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的活动。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朱熹诠释;“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论语集注》);王夫之说:“若艺,则与道相表里。”(《读四书大全说》)。孔子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说明对山水之乐,可以体现仁知;知者仁者不仅喜欢仁礼,而且也喜欢山水。《论语•先进》载:孔子叫弟子“各言其志”,曾点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表示赞赏,就因为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仍应有优游的生活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在事功斗争中可以优游不迫,在生活中可以去除急功近利的束缚,在得到宽余的休闲时,可以在山水游览中悦目赏心怡然自乐。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写道:“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调歌头•游泳》)这种优游的生活态度,对待风浪斗争与闲庭优游是统一的。这是说,人们有了闲心和闲趣,才能从容畅游,超越贫贱富贵的计较,到达怡然自乐的境界。休闲有不同的趣味。我们提倡的是:休闲有雅趣,生活有品味。
3、 选择性
选择性是人的主观性的深刻体现。旅游是有意识的人的主观活动,审美主体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审美。一是对旅游景点的选择。二是对旅游时机的选择。三是对审美中介的选择。四是对审美对象的选择。
从美学角度讲,人有两种冲动,一种是物质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振奋性的美是两种冲动各自保持着自己的张力,并起到紧张的作用的美。由于人实际所处的状态不同和旅游资源的相异性,旅游审美也会产生两种作用,一种是使人趋于松弛的作用,一种是使人趋于紧张的作用。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人一般会选择使人趋于松弛状态的旅游地,如到海滨度假地,晒晒太阳,泡泡海水,或到深山老林幽静的环境里避避暑。这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可以使人放松,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当人处于松弛状态的时候,人可能会选择一些富有刺激和挑战性的旅游项目,如登山、探险、漂流等等,这种需要毅力、意志,成功后会引发人战胜大自然的豪迈壮志的旅游形式,使人打破松弛状态,使人恢复振奋。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调整人的紧张或和谐的状态,帮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从旅游审美角度看,旅游景观可分为溶解性美的旅游景观和振奋美的旅游旅游景观。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在心境低沉之时,攀登华岳,极目远空,直抒胸臆,胸中块垒一扫而光;心情愉快,踌躇满志之时,览汉唐古迹,阅世事变迁,明兴衰之理,以告诫自己不可不察微知著,不可不防微杜渐。
二、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与其特点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独特之处才成就了其在道德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哲学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非凡意义。
1、 道德意义
旅游审美是人与外部事物结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在这种特殊关系中,美与善从来就是如影随形般地纠缠在一起的。旅游审美之作用于道德,从根本上讲,就在于人的审美心理和道德心理的相通。一般而言,组成人的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不外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几个方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审美可能带来的情感冲击是时会发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往往是与道德情感密切相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举例说,当人们在欣赏田野上的丰收美景时,产生的审美情感总是与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的,虽然这种联系有时是模糊的甚至感觉不到,但归根到底是与丰收可能给农民带来幸福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对人类道德心理和审美心理最早进行自觉而深刻研究的德国思想家康德曾说过:“我们经常把建立在道德评价基础上的名词应用到自然或艺术美的事物上去。我们说建筑物是雄伟或壮丽的,乃至于颜色也是纯洁的,谦逊的或柔和的,因为它们所引起的感觉包含某种类似道德判断所引起的那种心情的意识。”这就是说,对建筑物、树林、平原,甚至于颜色的美感中,包含着类似于道德情感的意识。可见,这种由审美带来的情感冲激,不仅可以激发人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促使人们道德情感的升华,而且还作用到道德知、意、信、行的各个方面。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方志敏同志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曾写道:“雄伟的峨眉,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甲天下的桂林山,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这好比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令人羡慕的美。”正是通过对祖国美丽山河的欣赏,从而唤起了他对祖国母亲的爱,并进而激发出他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又可进一步稳固和提升爱国主义的认识、信念和意志,并化为实践中的爱国主义行为。这一过程,正是长期稳定的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应该说,方志敏同志有着如此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信念,是与他对祖国的美的欣赏和热爱是密不可分的。总之,旅游审美常把美与善、美与社会、美与人生联系起来,使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只能指称于人的“德性”内涵赋予了自然,正是这种寓道德修养于旅游审美活动的突出表现。
2、 经济意义
旅游审美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毋容置疑的。近现代旅游业属于新生的第三产业。近代旅游业是由产业革命造就产生条件的。1845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首创了人类第一个旅行社,为人们提供有组织的旅游服务。从此,旅游业进入近代时期,旅游由以往个人的消费活动向商品化方向发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旅游业进入了现代时期。这个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恢复与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世界朝着和平民主方向前进,旅游业便突飞猛进,在内容、形式、规模和性质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内容上,旅游成了人民大众的社会活动,而且以审美为共同目的、行为和效应的倾向更为明显;在形式上,大型客机、新型车船等现代化旅游交通工具使旅行速度大大加快,使旅行更加安全、方便和舒适,使游客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和长距离的旅游;在规模上,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例如1996年在我国旅游的国际游客达五千多万人,国内游客达六亿多人),旅游范围扩大到全球;在性质上,旅游业成了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因此,现代旅游审美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扩大经济收入,平衡国际外汇收支,促进货币回笼。旅游审美的经济收入,包括旅游企业向游客收取的旅游服务费用和旅游商品交易的货币。从国外游客那里获得的这种经济收入是外汇收入,这意味着旅游业所在国增加了财富,有利于它平衡国际外汇收支。我国的现代旅游
审美意识与旅游产生的关系。
马克思早就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和满眼是利害计较的珠宝商都无法欣赏珠宝的美,旅游活动也是如此。叶朗先生在国内较早地提出旅游审美与消费:“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于光远先生同样强调:“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旅游审美与消费他们都强调了旅游活动的休闲性与审美性,这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们从中国古代对“游”字的解释同样可以获得对旅游活动的休闲与审美特征的启示。“游”的字义在《说文》中如解释为“旌之垂”,其本义是旌旗的垂落,自由自在地漂游,可引申为自由自在。朱熹这样解释“游”:“玩物适情”,意为愉悦中的生命体验自由。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旅游的含义:人在旅途(旅),自由地体验与欣赏(游),旅游的意义就是自由生命的自由体验。前面所述伽达默尔论“节日”的意义也同样适用于旅游,旅游正是人的真正自在自为的生活体验。
旅游需要休闲的状态,旅游需要自由的感受,旅游需要艺术的想象,旅游需要审美的情趣。阿尔卑斯山上山的公路上立着一块提示牌:“慢慢走,请欣赏”,这正道出了旅游的真谛。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将审美知觉表述为“日常意识的垂直中断”,这也可以作为旅游状态的描述。真正的旅游者不应该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直奔目的地的匆匆过客,而应该是玩物适情、情与物游、品味全过程的体验者。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景观的营造、旅游服务的提供等各方面充分地考虑人的休闲、审美与体验的需求。如何提升旅游景观的审美境界,如何提升旅游服务者自身的审美文化素质,如何引导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已是人文旅游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1999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共同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撰写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将体验定义为“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类的经济生活,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4个发展阶段。体验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主导型经济形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销售经验。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感情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
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每一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在本质上不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经济,它作为人们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经济。我们对旅游活动的休闲、审美与体验性质,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本刊愿为探讨这些话题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