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反向旅游”兴起,为什么年轻人的口味发生变化了?
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年轻人本身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长时间的旅游。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一个年轻人想要长时间旅游的话,年轻人最起码需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这也需要有足够好的经济条件。在现实生活当中,因为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普遍比较忙碌,其实能够用于旅游的时间也非常少,所以可能年轻人会更加倾向于“反向旅游”,很少会选择跨省旅游甚至出境旅游,年轻人的优先选择一定的是城市周边的地方。
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本身就发生了变化。
相比以往,如今的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消费阶段的满足上,而是更看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曾经我们觉得,年轻人应该出去浪一圈才好嘛!但是现在看来,年轻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呆在一个地方了。他们对于城市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很多人不仅在物质上追求更高品质、更加丰富,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喝玩乐,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定位和满足感。
“反向旅游”也会比较适合年轻人的需求。
“反向旅游”也可以说是跨出了传统的范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高效。与此同时,人们对优质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人们的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旅游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当地土特产消费,增加了旅途中与当地风土人情的体验。这类行为正逐渐成为人们选择“反向旅行”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年轻人会对反向旅游的方式非常新奇,同时也会比较抵触传统的旅游方式,这也正是年轻人对整个旅游行业所产生的影响。
20到35岁的年轻人的消费是怎么样的?
我们都知道,年轻人的消费观就代表了哪里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下面我们根据随手记科技公司今年1月份发布的《2017年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来分析一下。
1、女性年均花在美妆上的钱为6224.7元。男性追求一个女性的年均支出为6176.2元,投资回报率非常可观。女性在2015年化妆品及服装上的花费人均为9066.7元,而2016年则上升到人均9701.5元,上涨7%。由此可见,美妆类和服饰类是年轻人消费的大头,如果你想创业,在美妆和服装行业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美即是正义”。
2、2016年,年轻人旅游人均14738元/人,其中交通路费4985元,饮食吃饭4324元,住宿酒店2896元。从数据可以看出,年轻人非常舍得在旅游上花钱,真的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这其中,交通路费占的比例非常大,难怪携程做得那么大。
3、报告中可以看出,人们每天花在吃上的钱,每年都在递增,年轻人在吃饭上越来越大方,如果你是个创业者,餐饮是个不错的选择方向。如果你想开个早餐铺,什么菜品必不可少?煎饼果子、油条豆浆、还是茶叶蛋?报告里讲到,年轻人最常吃的早餐之一,不是煎饼果子,油条豆浆,而是茶叶蛋,一年要吃掉5.2亿元。所以如果你开早餐铺,一定要加上茶叶蛋。
总结:通过这个报告,我们可以了解群体消费的差异性,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去认识消费者的行为,当然也要注意,任何报告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过于盲信。但从某些角度,它已经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
答主:雨路,懂营销、懂生活。邀请你关注微信公众号:营销航班,营销干货诞生的地方。
大学生旅游需求分析
旅游市场是由单独的游客组成的,而人们之所以成为游客,是由旅游动机决定的。旅行动机,包括内动力,外动力(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中间条件(收入水平,闲暇的时间和交通条件)三个方面组成。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1旅游动机复杂而强烈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大学生旅游动机主要有:
(1)放松身心。大学生课业繁重,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比较大,面对繁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外出旅游,放松身心,寻求乐趣的愿望。调查相关资料显示,16到26岁的青少年中,有35.16%的人旅游目的在于寻求乐趣。
(2)拓宽视野。现在的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早已不局限于单纯课本知识界限,而是转向社会和生活学习。据调查显示:16到26岁的青少年外出旅游的目的,46.29%在于拓宽视野。
(3)运动。大学生活泼好动,而平时又忙于学业,缺乏运动和锻炼的机会,因此,许多大学生旅游包含利用旅游的机会,进行登山、滑雪等运动健身的动机。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没什么存款,却喜欢到处旅游?
其实很多朋友把旅游的定义搞错了,误以为是消费主义陷阱。事实上是,人天生就有探索新地界的欲望。街角新开了家超市,就想什么时候去看一眼;哪边路新修好了,也要抽个空去瞧瞧到底通到哪。这是我们天生的爱好,正是这种爱好让我们喜欢去新地方转转,也就是俗称的旅游。在这之上,消费主义为旅游布下了陷阱。即花更多钱的意义不大的项目,以及以消费多少来定义旅游品质的洗脑话术。而后者又建立在旅游资源被资本把控的现状之上。旅游资源天生就在那里,资本过去圈了地,以“开发”的名义把旅游资源重新包装,再卖给游客。游客买来的并不是旅游本身,而是“旅游类的商品”,是一种人工再加工的产品。比如婺源的晒秋村便是。游客只要留心去找就能发现,在那个所谓的民俗文化村子里,你甚至看不到一个村民,满村都是外来从业者。这就是把旅游资源重包装,甚至改头换面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出售的典型例子。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旅游商品都被人工重新包装过。比如黄山、壶口瀑布等旅游资源,大致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对于这种自然资源,资本仍有过度包装的倾向——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因,导致开发商必须努力去做点什么。比如嵩山就被重新包装(去少林寺烧香),失了原味。在这个趋势下,黄山也有被过度包装成道山的倾向,只是我们暂时还没发觉而已。可以说,因为资本天生的逐利性,你要多吃就得让别人少吃,形成了市场竞争,迫于压力,又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包装。在逐利本质下,追求让游客多掏钱,将花钱(挣钱)的多少作为旅游品质的衡量体系,最终形成消费陷阱。诚然,开发商也确实做了道路整修、设施建设等工作。但这是在资本制度下,资本集中在资本家手里的结果。八十年代的长辈一样可以到处旅游,一样玩得很开心,而且看到的还不是商品化的“旅游产品”。不信的可以回家去问,当时可没有什么“开发商”,都是各地政府组织开发的旅游资源。只不过他们可能并不把自己的行为称为“旅游”,在他们看来,那只是到处走走而已。各位有条件的可以翻翻长辈相册,应该能找到很多“XX地留念”的照片,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就是旅游。另,说说“没什么钱却喜欢到处旅游”这种事。首先,喜欢探索是人类天性。即使是宅男,他也一样喜欢探索,只不过探索的对象变成了游戏与影视动画,本质上仍然是“在游戏世界里旅游”。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也都创造出了大量价值。没什么钱,应该归罪于分配制度,而不应该去指责“你没钱还去旅游,你被消费主义洗脑了”。综上总结:1、是先有的旅游需求,后有的消费主义陷阱。消费主义陷阱植根于旅游需求之上,并不是旅游需求就是消费主义。2、旅游的消费主义根源在于资本集中。在资本制度下,唯有资本才能出钱办事。因此,旅游本身也被资本把控,包装成了追求利润的商品。资本为了拓宽利润来源,必然要进行更多地区的“开发”,同时还要将旅游资源包装起来,吸引你购买那些高利润的“旅游商品”。因此,任何旅游资源都有可能最终成为“消费主义陷阱”,时间早晚而已。3、旅游需求原始存在。没钱还想旅游,归罪于分配制度,而不归罪于他们被消费主义洗脑。
网页链接
青年人的旅游特点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喜欢去旅行,然后在朋友圈中打卡,和朋友对比一下谁去过的城市比较多,但不管是穷游还是富游,当代年轻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旅行特征,那么你想不想知道当代年轻人的旅行特征是什么青年人旅游消费需求?看看这些特征是不是符合你们。
活在当下的年轻人,有着太多想要旅行的理由青年人旅游消费需求:或许是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想要去远方看看这个世界青年人旅游消费需求;或许是失恋了,想要离开充满回忆的伤心地,去陌生的城市散散心,开始一段新生活;或许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了,想要去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重新找回自我;或许是放假了,想要出门好好放松放松……
如今的90后成为假期旅游消费的主力军,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联合发布《国庆中秋长假旅游趋势报告与人气排行榜》显示,“年轻化”特征明显,80、90后支撑旅游消费,青壮年人群成为黄金周出游主力军,占比达到六成。
90后,不管去哪,只要出去了就行。最好没有工作电话,最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最好拍了美美的照片、最好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享受没看过的风景、人、食物、文化……暂时丢掉任何不好的心情去放松,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有意思的是,某旅行网发布了“90后旅行方式研究报告”,深入观察了18-27岁年轻人的独特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发现了当代年轻人有属于自己的旅行特征青年人旅游消费需求!
住青旅
现代的年轻人在极高的生活节奏以及工作压力下渐渐地会失去自我,忘记初心,而青旅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未知生活的可能性及无限刺激。
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中,每个人拥有的只是自己的一张床位,分享的却是拥有无限可能的梦想。也许青旅的住宿条件不如酒店,但住在青旅,真正选择的是脱离轨道与脱离正常的生活方式。
酒店一定会定在景点周边
当代年轻人不会去人山人海的热门旅游景点,反而会去人少一些的小众景点,拍拍照,坐着发会呆,不需要在一处景点徘徊太久,拍够了能发一次朋友圈的照片之后就早早地回酒店,继续躺着,而且酒店一定会定在景点周边。
饿到不行就点外卖
尤其是夏天出去旅行,外面的大太阳实在是让人难以有勇气出门去,不如就在酒店先修养一天,晚上太阳落山之后再出去玩,这个时候就可以拿起手机点个外卖,边看剧边吃外卖,然后定个位发个朋友圈,表示自己在新地标吃了一顿可口的外卖。